□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
本报5月16日讯 在莱西姜山镇沃德户外运动装备制造项目建设现场,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建筑工人有序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项目由马连庄镇政府引进,目前办公楼已建设完毕,生产车间和研发大楼正进行主体建设,预计年底竣工投产。
项目的快速推进,离不开莱西“飞地”模式助力。所谓“飞地”,即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将本区域的项目放到其他区域建设,利用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机制实现共赢。地理位置僻远、用地指标短缺等,往往会成为招商引资的“拦路虎”。“马连庄镇作为水源保护地,招商引资受到诸多限制。自从‘飞地’政策实施后,项目招引空间更大、范围更广,尤其适合中小企业产业园的落户建设。”莱西市马连庄镇党委书记左杰告诉记者,借势莱西市“突破姜山”攻势,马连庄镇通过“飞地”模式,在姜山镇建设了红马四新技术产业园、青北智能制造产业园。
在青北智能制造产业园内,一个个新建厂房鳞次栉比。该产业园是青岛市重点项目,系盘活利用当地一家冷链物流企业闲置土地247余亩,计划投资总额11.4亿元,规划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新建生产车间21座、研发楼10栋、附属用房2栋。目前,园区已引进中小企业10家,主要从事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其中不乏产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截至目前,‘飞地’落户的项目涵盖了机械加工、汽车配件、船舶制造、新材料等多个行业,数量占马连庄镇招商引资项目总数的90%左右。”左杰说。
“作为中小企业,我们投资的是高新技术类项目,总体用地需求不大,很难找到位置、面积合适地块。马连庄镇异地建设产业园的做法,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不仅解决了企业拿地问题,还能与这么多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建设、共同发展。”青北智能制造产业园施工现场,入驻企业青岛锐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福林告诉记者。
无独有偶,莱西另外2个项目——邦尼色新材料项目和洪鼎源汽车配件、家电外壳生产项目,是河头店镇通过“飞地”落户到水集街道的。河头店镇镇长徐显磊告诉记者,随着莱西主城区产业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的生产制造型中小企业面临腾地搬迁的发展选择,这些中小企业存在土地刚需但要求不大,用地需求多在50亩以内,以20至30亩为主。在高质量发展、土地集约使用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组成项目联合体统一拿地,既解决了中小企业拿地难拿地慢的问题,又盘活了闲置土地,有利于释放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推动产业发展壮大。
“借”来区位、产业和配套资源,规划建设中小型企业产业园,从项目中筛选评估,批量落地项目,高效分割土地,变“来了项目找土地”为“有了土地挑项目”。马连庄、河头店活用“飞地”政策,是莱西创新招商引资思路打法的一个精致缩影。
“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满盘活”。当前,莱西把突破姜山作为触发“全局”发展的关键落子,举全市之力突破发展姜山。而“飞地”政策,无疑是实现莱西乡镇之间互动耦合的助燃剂,有利于下好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棋局。同时,也给青岛发展“飞地”经济提供了借鉴。
“飞地”不仅激活了区域内经济活力,还“飞出”了地市,在更大的范围内资源互补,携手发展。
在位于莱西经济开发区的中科曙光数创液冷产业创新基地项目现场,现代化的厂房已经投用,自动化生产线有条不紊运转,一个个新产品有序下线。该项目总投资7.6亿元,占地60亩,由中国信息产业领军企业中科曙光投资,主要进行液冷设备的研发生产。作为该项目的配套,冷却液生产项目正计划以“飞地”方式落户莱阳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
“冷却液属于化工项目,莱西经济开发区不能落地,而邻近的莱阳经济开发区有化工产业园,项目可以落地。多亏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让项目落地有了‘最优解’。”莱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招商促进部副部长纪聪聪介绍。
莱西经济开发区和莱阳经济开发区只有一路之隔,产业链相互衔接配套,但因为分属青岛和烟台两市,过去双方几乎没有合作。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打破了这种局面,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作为全省首个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获批建设,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通过“飞地”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既支持了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局,又有力促进了两地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