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倩倩
“首店经济”作为引领城市消费新趋势的“风向标”,正成为激发城市消费活力、塑造城市消费文化、推动城市商业转型的重要抓手。但与此同时,掘金“首店经济”也要谨防走入误区,以免让“首店经济”变得“不经济”。
自2015年“首店经济”被提出后,经历多年检验,其实人们已经发现,一批首店火起来的同时,也有一些“昙花一现”悄然退场。冷静看待“首店经济”,首先需要厘清概念。“首店”并不天然地与“第一家店”划等号。“首店”是指一个区域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所谓“首”,含有对品牌有所期待,应该是在行业里有代表性的品牌或新的潮牌在某一区域开的第一家店。该品牌应当具有一定知名度,可能是一个地方知名品牌开拓外地市场的第一步,也可能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品牌策划的初次落地,还可能是一个成熟网络品牌在线下的第一家实体店,总之,“首店”最突出的特点应该是“自带流量”,天然具备对消费的拉动潜力。
泛化的“首店”,一方面模糊了城市招引的方向,更深层次的则是对整个城市商业品牌的伤害。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国内许多城市已经出台办法更严格、更精准地给“首店”下定义。上海率先推出了《首发经济评价通则》系列团体标准,对品牌首店、旗舰首店、功能首店等术语进行定义,规范了引领性品牌首店的评价要求,对城市招引首店有很好的示范作用。青岛也在积极推进完善首店的评价机制和进驻标准,在不断摸索中细分商业产品及服务,避免品牌影响力不足、消费拉动性不强、流量不足和业绩不佳的伪首店、商标店蒙混过关。
同时,对于“首店”的招引,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不能“来了就好”,要引进来,留得下,带一批,不仅“首店”在本土落地开花,还能形成“口碑”效应,吸引其他首店安家落户。当下大部分城市对首店的引进政策、扶持力度和优惠方式主要聚焦在选址落地服务和部分享受本市总部经济政策方面,对品牌孵化和后续首店运营发展则缺少持续关注与相应支持。而这恰恰是“首店”最有价值的所在。就像产业链的链主,首店的效应不止于单店的火爆,更值得期待的是新商业生态的营造。
另外,“首店经济”是商业概念,作为商业市场的“新物种”,它最能反映一座城市消费市场的敏锐度和成熟度,也折射着这座城市营商环境的舒适度和开放度。青岛正发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对于“首店经济”来说,如何从审批到服务,营造一个适宜“首店”生长的政务环境,自然也应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重要的发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