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春节是阖家团聚,但对于港口人来说,他们的年味却是坚守。除夕当天,山东港口青岛港泊位饱满、大船云集,佳绩连连、捷报频传,全港发扬“港外过节、港内大干”优良传统,昼夜完成船舶靠离128艘次,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箱量分别同比增长6.2%、11.2%。
从大港港区到前湾港区再到董家口港区,粮食、纸浆、纯碱、铜精矿等各货种船舶密集到港,生产高效接连不断。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干散货码头,两条几内亚铝矾土船“雪妮斯”和“惠华海”统筹调度、一体推进,创出该货种单班卸船3.4万吨新纪录,勾勒出一幅春节生产会战的“红火画卷”。
和传统印象中的露天作业、脏险苦累不一样,如今的青岛港干散货码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人在舒适的中控室里穿西装打领带,远程操控手柄,再也不用冒着严寒爬上40多米高的门机。支撑这个码头的“智慧大脑”正是青岛港新研发的干散货码头全过程智慧管理平台。
“众所周知,集装箱码头有自己的智能管控tos系统,但是干散货作业工艺复杂,国内各港口尚未有成熟的管控系统。我们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系统的开发,在1月7日正式上线试运行。”“伟丽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港公司安全环保科技部副经理赵伟丽介绍。
干散货码头全过程智慧管理平台主要包含智慧调度、智慧库场、设备控制三大核心技术。其中,智慧调度系统是“决策层”,利用电子调度代替人工调度,包括船舶靠移泊计划推优、船舶时序图自动生成、生产计划推优;智慧库场系统搭载了船舶、货垛、流动机械、市提车辆、固定机械、洒水喷淋设备等现场作业数据信息,实现生产组织可视化;设备控制系统实现设备作业的一键启动、一键调舱、一键暂停等全流程作业控制。
“一艘20万吨级矿石巨轮靠泊,要根据船舶信息、气象信息、泊位情况、作业效率、库场状况、业务情况等,通过一系列计算和分析来制定船舶靠移泊计划。以前都靠人工制定计划,并绘制船舶时序图,现在则是通过系统的算法规划船舶时序,推优准确率可以达到80%,比人工计划时间减少了50%。”团队成员李磊说。
“春节期间我们都要值班,在轮休的几天时间里也不会闲着,思考下一步如何改进系统,假期过后立即投入到技术攻关中。”在赵伟丽看来,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是一个新鲜事物,还需要不断进化完善,远没有到可以松口气的时候。
当前,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第二座40万吨级矿石码头,赵伟丽准备将前湾港区的经验复制过去,打造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样板”。
“春节”不打烊,奋斗启新程。新的一年,青岛港将聚焦“攻坚提升、创新领先、争创一流”工作主线,昂扬精神,一往无前,坚定不移瞄准“吞吐量增量3000万吨,跨越7亿吨;集装箱增量300万标箱,跨越3000万标箱”的目标,以“两个大跨越”更高质量当好龙头、做好表率,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
■记者手记
提到智慧港口,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实际上,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在全国乃至全球同样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其难度堪比攀登“珠穆朗玛峰”,不亚于自动化码头的突破。青岛港的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排名世界前列,铁矿石、煤炭、铝矾土等大宗干散货都是骨干货种,解决传统干散货码头的自动化升级改造,不仅是改善工人作业环境的迫切需求,也是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应有之义。
在山东港口的支持下,“伟丽创新团队”从最初的几名核心成员逐渐壮大,发展成为一支拥有38名成员、平均年龄36岁、本硕学历人员达到80%的年轻信息化创新团队。他们来自装船、库场、调度、设备等一线岗位,95%以上都是兼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加班加点进行改造,被称为“土专家”。正是这样一群人,完成了全机种自动化、火车自动清扫机器人等九大创新突破,获得16项国家专利和6项行业领先成果,蹚出了一条干散货码头的自主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