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海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捉泥鳅。每逢暑假,早稻就开始低头散籽了,这时就进入了农人一年最忙的“双抢”季节。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是很难帮上大人忙的。
早稻割完,田里大多还有一两寸水,这些水都是为插晚稻有意蓄的。因为一旦缺了水,遇上干旱,那些晚稻就很难插下去了。
那时的田里,有不少泥鳅伏在炎炎烈日下的浅水里。一旦水温超过四十摄氏度,泥鳅怕热受不了,就往有活水流动的田边缺口跑,那里比较凉快。这正是我们捉泥鳅的大好时机。
捉泥鳅和抠黄鳝一样,也是有技巧的。我们村的梅叔说:“轻捉泥鳅重捉鳝。”这是祖辈人一代一代总结出来的经验。捉泥鳅必须轻手轻脚,看到泥鳅在水中一翻一翻的,性子急的人往往会下重手,巴不得立马将泥鳅捉上来,但往往都捉不到。泥鳅一碰到人的手用力抓它,就会钻到田泥中,想再捉住就难了。
因此,每回看见泥鳅,我就不慌不忙地下到田里的缺口旁边,将手轻轻伸到水里,慢慢去摸泥鳅。只要动作轻,泥鳅就不会跑,只是在手边滑来滑去,不时还露出水面透透气。此刻,只需将双手轻轻一捧,它就乖乖不动,于是就被捉到事先准备好的水桶或夹箩里了。
“双抢”季节,大人们劳动量很大,很想改善一下生活。我父亲就是这样。正午时分,父母一身泥水一身汗地收工回来,母亲准备洗米做饭,父亲摇着蒲扇在门口抽烟乘凉,看我闲着,就说:“带你二弟去田里捉碗泥鳅回来,中午我们吃顿好的。”
“好哩!”我连忙应了一声,转身对二弟说:“快去拿夹箩,跟我去捉泥鳅!”二弟一蹦三尺高,欢欢喜喜提着夹箩与我一道出发了。“我也要去!”正在睡觉的三弟突然醒了,一下子从房里跑出来。三弟只有五岁多,屁颠屁颠地跟在我们身后。
我和二弟光着上身,三弟一丝不挂,小哥仨顶着烈日向水田奔去。那时农村的男孩子,热天都是光着上身打着赤脚或干脆一丝不挂满世界奔跑,也不戴遮阳的草帽,后背晒得黑亮亮的,雨水都淋不进。
大约只用了半个多小时,我们仨就在田里捉了一碗多泥鳅,然后到门口水塘就着夹箩抖了几抖,泥鳅就干净了。这时,母亲也快把饭做好了,菜也炒差不多了。泥鳅拿回家,母亲把它们倒进油锅,几分钟的工夫,一碗香喷喷的红烧泥鳅就端上了桌。父亲一边抿着酒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泥鳅,很开心的样子。不一会,他的脸就有些微红,人也有点微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