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4:周一见
安阳来、踢蹬、扎古、夜来……~~~明天是国际母语日 记者采访岛城专家学者了解青岛方言的发展传承情况 民间学者王建升编著《青岛方言》一书
安阳来、踢蹬、扎古、夜来……
“蛤蜊味”青岛话你还会说吗
明天是国际母语日 记者采访岛城专家学者了解青岛方言的发展传承情况 民间学者王建升编著《青岛方言》一书
王建升和他编纂的《青岛方言》。

  为了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从2000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2月21日设为国际母语日。母语既是一个族群交流的工具,也是其文化和身份的代表。汉语作为中国人的母语,是我们自幼习得的语言,但是对于全国各地的人们来说,还有另一种母语——方言。

  “安阳来”“踢蹬”“扎古”“夜来”……作为青岛人的你,青岛话还说得溜吗?在国际母语日到来之际,记者与专家学者针对青岛方言的来源、特点以及保护、推广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方言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传承青岛方言,其实就是在保护青岛文化。

  青岛方言有多个来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是暖心的人间烟火,记录了城市的故事和过往,传承着乡情与文脉,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坐标。

  “咱青岛方言得以在全国引起反响,我想主要起始于黄渤老师在《疯狂的石头》中扮演的角色‘黑皮那一口地道的极具表现力的青岛话,‘恁是哪个埝儿的?这是哪来这是?你干什么来?香蕉杠好吃来’……真切自然,接地气,让观众耳目一新。”青岛市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青岛方言》的作者王建升说。

  一般来说,目前专家学者公认的青岛方言的来源有四个:一个是胶州、高密、即墨和周边地区的语言,这是青岛方言的母语来源。二是齐鲁的古汉语,即3000年前的“齐鲁官话”,因而方言中流传下来一些古语词,例如“拖鞋”是土话,而对应的“靸鞑”是官话;“香菜”是土话,而“芫荽”是正宗的官话;“釜炱”一词,更是自商周时期就有。三是受四川、云南、江苏和山西等地的方言影响,因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这些地方的移民来到青岛。四是受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外来语影响。比如青岛人把井盖叫古力,就是源自德语gully一词;把拳击叫鲍克斯,则源自英文box。

  青岛方言只有三个声调

  记者了解到,作为城市方言,青岛方言的历史不到百年。据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于建松介绍,根据方言内部差异,青岛方言可按市区、黄岛(胶南)、崂山、城阳、即墨、胶州、平度、莱西区域分为8种,具有形成历史短、发展变化快的特点。

  “青岛方言属于胶辽官话,是独具特色的城市方言。它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邢军表示,在词汇方面,青岛方言别具一格,对于同一事物或现象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如“舒服”在青岛话中就至少有6种说法,包括愉作、受用、舒坦、舒索、熨帖、恣润等,这些有着细微差别的同义词,使得语言表达特别生动细腻。

  “总体来说,青岛方言语音方面的特点体现在声母细化、韵母简化,古音丰富。”王建升告诉记者,青岛方言中保留古音的例子很多,如将“枕头”称为“豆枕”,因为“头”的繁体是“頭”,属形声字。

  普通话的同一组声母,在青岛方言中却被分为两类,这也是青岛方言在语音方面的一大特点。比如说普通话声母“zh”的发音,在青岛话中分为两类,从而导致在普通话中发音相同的“知”和“支”,在青岛话中却发音不同。“再就是声调方面,青岛话的声调减少了,普通话有‘阴、阳、上、去’4个声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从专业角度说,青岛话只有阴平、上声、阳平去三个声调。”于建松说。

  邢军告诉记者,青岛是一个移民城市,语言之间的碰撞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年轻人和老人说的话已经出现了差别。“青岛是港口城市,开放性强,市区经济发展得好,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口,市区方言受到影响,会产生一些变化。相对而言,郊区由于人口流动性相对弱一些,方言变化得较慢,慢慢形成了青岛不同地域之间方言的差别。”

  从小学方言利于智力发展

  1994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后,邢军便参与编写《青岛市志·方言志》,在编写过程中,她对青岛方言逐渐有了更深层次的接触与了解。“我虽然不是青岛人,但是在研究青岛方言的这20多年里,已经对它产生了一种很深厚的感情。”在邢军看来,语言不是空洞的,它是和当地民众、当地文化紧密相连的。“我们去即墨、胶州、莱西等各个地方采风、走访时,往往一待就是好几个星期,跟当地人吃住在一起,建立起感情,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方言和它背后的文化。”

  在邢军看来,山东方言有着自身的特点,也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但是相较于某些南方方言,因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威望和关注度没那么高,“举个例子,像粤语歌、粤语影视作品的流传度就比较广,广东人日常沟通也都是用粤语交流,浙江也有着以吴语为基础的评弹、昆曲等艺术形式,大家会因为喜欢这些艺术作品,从而关注当地的方言文化。这样比较来看,我们山东在这方面做得还稍有欠缺。”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像青岛也有茂腔、柳腔这样的地方艺术,只有用当地方言去演绎,才更具魅力和特色。所以我们传承这些地方艺术、保护方言,其实就是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于建松说。

  邢军表示,早些年全国大范围推广普通话,这是很重要也很有必要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推普不是说让大家不学方言,语言的传承需要从小建立,方言和普通话绝不冲突。”邢军说,“现在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很少有说方言的机会和环境,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孩子多说一种语言或者一种方言对自身的智力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我个人觉得,在中小学、幼儿园阶段有机会让孩子们去接触方言,哪怕是以做游戏、唱歌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也是有帮助的。”邢军建议,在学好普通话的同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学习方言,从中了解城市历史,传承青岛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

  “普通话是我们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记录、保护方言。”于建松说,“‘吃蛤蜊、哈啤酒、洗海澡’是大家最熟知的几句青岛话,而青岛话作为青岛的名片或者符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在不同场合进行渗透与宣传,利用明星效应是其中很重要的方式之一。”

  / 人物故事 /

  一本《青岛方言》 20年赤子之心

  “暧暧青灯夜向深,卧听檐雨话乡音。”方言是暖心的人间烟火,记录了城市的故事和过往,传承着乡情与文脉,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坐标。你还会说方言吗?你的孩子或后代还会说方言吗?正在消逝的方言背后,有一些默默为之努力和挽留的人物故事。

  王建升是青岛市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20年来,他凭着一股执念和无比的热爱,矢志于青岛方言的搜集整理与文化考证。他走过许多偏僻的乡间小路,点着无数照亮深夜的灯光,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披沙拣金,把工作之余的所有休息时间都放在探寻和研究方言上,终于在去年出版著作《青岛方言》,全景式呈现青岛方言整体面貌与特点。近日,王建升在采访中向记者讲述了该书创作背后的酸甜苦辣。

  / 缘起 /

  不想让青岛话变成“回忆”

  天下有情是故乡,人间谁不念乡愁?王建升是土生土长的崂山人,呱呱坠地,便是故乡,风声雨声,合为乡音。在他的记忆中,方言描绘了人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初场景,也记录了童年的真和青春的梦,绘制了人生的底色。

  “20多年前,在崂山区参加工作后,我偶然读到报纸上一篇关于青岛方言的文章。那一刻,从小熟悉亲切的方言乡音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扑面而来,引燃了我对方言的关注与兴趣。”王建升回忆道,他从此开始在没事的时候写一些有关方言特色词的文章,有时也到报纸上投稿,“大约写了一年多时间,积累了二三十篇小文章,每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一个方言词的来龙去脉。”随着研究的深入,王建升逐渐发现,青岛方言是内涵极其丰富的语言宝藏,然而长久以来,关于青岛方言的研究非常少。他告诉记者,可以追溯的最早关于青岛方言的专门论述,是1928年的《胶澳志》,里面收集了部分青岛地区的比较有特色的词汇,但是数量很少,大量有文化价值的古语词和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没有被整理保存。同时,《胶澳志》上面记录的一些词语,在如今青岛人的日常口语中几乎绝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老一辈人说的方言词语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能说地道青岛话的孩子也越来越少了。”王建升意识到,单凭个人兴趣偶尔写写有关青岛方言的文章,发挥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一想到承载着一辈辈人记忆与乡愁的青岛话将逐渐成为遥远的回忆,就觉得很可惜。”于是从2003年开始,他有了系统全面地整理一本青岛方言词典的想法。但是想想容易,做起来难。王建升拜访了诸多学者和教授,教授们在给予方向性指导和精神鼓励的同时,也指出一个民间研究者想做这门学问很难,因此整理方言必定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经得起熬炼,耐得住寂寞。

  / 探寻 /

  与老人们交朋友“套话”

  从王建升下定决心编纂一本青岛方言词典之后,他便专心投入了这场漫长的与时间的赛跑,这一跑就是20年。“方言词汇不是‘随叫随到’的,也不是自己闭门苦思、独自搜求就能尽得的。口语中的方言词汇有它自然流淌出现的时机,当时若无机缘捕捉到,以后便不知要再等多少日子。”王建升说,于是他利用一切机会,一下班就去找本地老人拉呱聊天,倾听生活故事,原汁原味地记录方言乡音。慢慢地,他找到了“窍门”:“我交的‘老朋友’要对俗语很爱好、对市井文化很爱护,同时还喜欢谈天说地、很健谈,对青岛的地域文化有话说。”王建升让周边的亲戚朋友帮忙打听,自己也一趟趟走街串巷,随身带着本子,边走边听、边聊边记。

  “这些土得掉渣的东西,你怎么还感兴趣?”有些老人笑着打趣王建升。在很多老人看来,他们口中的方言常常成为身边的孩子、年轻人取乐的对象,怎么会有人奉为“宝贝”,想要了解研究?“我就是觉得有价值,愿意去研究。”王建升的真诚打动了老人们。有些方言词语的使用需要特定的语言环境,往往在自然而然的谈话语境中才能使用,不是一下子就能说出一个方言词语有哪几种用法。为此,王建升一旦认准了一位“老朋友”,平日里没事就常常打电话,晚上下了班就去找对方聊天,这都是极耗费时间的。

  有一次,王建升专门把一位80多岁的远房亲戚请到自己家里住了一个多月。“朝夕相处,老人渐渐习惯了随时随地与我交流,我从他那里了解到很多老歌谣。”王建升欣喜地说,“跟原本不熟悉甚至陌生的老人,只有慢慢先交成朋友,他们才会产生与你交流的欲望。”直到现在,王建升还与很多“老朋友”保持着联络,往往一段时间因为忙而没有联系,很多老人便打来电话问:“你怎么最近没找我?啥时候再来找我玩啊?”

  / 坚持 /

  整理素材每天只睡4小时

  为了探寻方言词汇的本字,摸清历史演变的脉络,过去没有汉语言文字学基础的王建升买书、看书,一点点琢磨、记录、研究,从汉语方言研究的发轫之作开始入手,从《说文解字》《广韵》《集韵》及历代语言词典等汉语语言学典籍,到唐诗宋词、元曲杂剧、小说笔记、俚曲唱词、典籍方志,乃至全国各地的方言资料,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不断搜集累积。20年间,巨大的工作量面前,他推掉了下班后的应酬交往,放弃了周末的休息放松时间。但是王建升说:“每次钻到书房里,坐在书桌前,是我最亢奋、精力最饱满的时候,即使忙到凌晨,也丝毫没有困意。”

  “我们平时说的‘菢了一窝小猫’,‘菢’是妥妥的古汉语;‘争竞’‘家去’在古代是通行语;青岛方言里各种有趣的动作词都有它的历史,从唐诗《春晓》中可以看出,‘夜来’一词早在唐代就已被普遍使用了,从宋代开始,‘夜来’一词兼有‘昨夜’和‘昨天’两个意思,而它在青岛方言中的意思正是‘昨天’……”王建升在众多历史典籍中寻取每一处与家乡方言有关联的蛛丝马迹,以此窥得语言洪流之下一直被忽略的青岛方言的真实面容,揭示乡音土语背后的众多隐秘,探求其源与流、脉与根、神与魂。

  经过了十几年的大量积累,王建升手写的笔记本攒了几大本,电脑上的文件夹一个又一个。2016年左右,他开始着手对这些青岛方言词汇素材进行整理、归纳、录入。“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那两年时间,我适逢工作上不是很忙,于是就要求自己一定要趁着时间还充裕,高效地把词汇录入工作完成,于是几乎天天到凌晨2点才睡。那时家距离单位比较远,早上6点多要出门上班。”两年多时间,几乎每晚只睡4小时,让40多岁的王建升的身体面临挑战,遭遇头痛、脱发,更让家人、朋友和同事感到不理解。但他却乐此不疲。他说:“每天晚上的熬夜对我来说不是‘熬’,而是想睡也睡不着,脑海中不断涌现的词汇让我停不下来。每次查到原来这个字这么写,或者找到一些古籍中的佐证例子,就像捡到了宝贝似的高兴。”

  / 收获 /

  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方言

  去年,王建升编纂的《青岛方言》作为2021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正式出版,从文化的角度对青岛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进行全新的解读,明晰青岛方言的历史发展脉络与文化特征。对青岛众多方言本字进行考释,解答一些方言词汇“只知其音,不知其字”的问题,通过对青岛方言的纵向历史溯源,对众多历史专著、历史笔记、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与青岛方言有关联的词汇进行搜集考证,一同研究。书中收录了方言词条2600余条,并逐一注音、释义、举例,由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青岛方言发音人胡延竹老师对全书词条逐一核对发音。其实里面收录的词条只是王建升20年心血研究的一小部分,为了实现更好的普及性,他在出版前亲手删掉了许多词条,并且将原稿中方言词的国际音标,一一改为了拼音注音。

  看到这本书,原本不理解他的家人、朋友都为他点赞,佩服他的耐心和坚持;在新华书店、不是书店等处,不少感兴趣的市民或游客翻阅着这本书,大量的生活场景例句、文献资料与古典文学作品释例,读起来犹如在古今之间穿越,在市井与乡野间穿行。

  《青岛方言》里有社会百业和人生百态,有乡村农家的柴米油盐,有里院市井的家长里短,更有编纂者孤单的背影,奔波于市井农家做田野调查,日日夜夜考释本字、追溯流变,更能感受到他一路走来所获得的那份喜悦和收获。

  “方言的精髓与魅力是微妙而传神的,绝不仅仅存在于发音、词汇和语法中,更多体现在现实发生的具体说话行为中,蕴藏在包含生活智慧的民谚俗语、民间戏曲歌谣等诸多地域文化宝藏之中。”王建升说,因此他始终坚持将方言研究与青岛地域的文化精神对接贯通,全面、立体、鲜活地呈现青岛方言的原貌及价值魅力。今年,王建升计划将自己编纂的另一本《崂山方言》也进行出版。

  厚植乡土文化之根,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一个为方言无私奔走研究的基层民间保护者,王建升写出了很多人心中的理念:无论以后对普通话接受到什么程度,内心总有一部用家乡方言写成的词典,还有一方用这词典构筑的精神家园。“历史是伟人的传记,方言则是一代代平凡民众的碑传。”王建升20多年的默默研究展现了一个赤子对家乡的拳拳之心,也希望向每一位在青岛这片土地上生长、生活、奋斗的人致敬。他说:“这只是一个起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未来希望越来越多人能够重视和保护方言,认识到方言的价值和魅力。”

  / 对话 /

  记者:对于方言该如何保护和传承,有哪些想法?

  王建升:从10多年前开始,国家语委和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就提出了语言资源的保护,这是很重要的。过去,方言被很多人视为是阻碍国家发展、阻碍普通话推广的因素,提出语言资源概念以后,就意味着所有的方言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资源,都有它的文化积淀、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2015年开展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把方言调查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结合起来。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些省份比如湖南还得到了民间力量的支持。真正把方言列为保护对象,应该是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之后。这份文件里提出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对于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认为首先观念上,大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要珍惜的对象,在普通老百姓中观念也开始在改变,这可以从家庭做起。其次,我相信除了学者、民间研究者的研究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各方面机构和力量的共同参与。比如参照各地开展的一些保护方言的活动,有一些电视节目招募方言发言人,或者举行英语、普通话、方言的三语比赛,或者成立集合学界、政界、文艺界等的方言文化交流协会,博物馆里可以有专门的“方言馆”,再比如方言进校园活动……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增强人们对于方言的兴趣和认同意识。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刘文超 实习生 李欣姚 摄影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第A04版:周一见
   第A06版:周一见
   第A08版:慈善
   第A09版:发布
   第A10版:城市更新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第A11版:一线探访
   第A12版:都市圈
   第A13版:瞰青岛
   第A14版:新气象
   第A15版:乐游
   第A16版:观天下
“蛤蜊味”青岛话你还会说吗
青岛早报周一见A04“蛤蜊味”青岛话你还会说吗 2023-02-20 2 2023年02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