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1:青潮
苏式汤面
  插图 阿占

  王开生

  老苏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面开始的。

  多年前,读陆文夫的名篇《美食家》,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朱自冶起得很早,睡懒觉倒是与他无缘,因为他的肠胃到时便会蠕动,准确得和闹钟差不多。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

  什么样的面,能让号称美食家的朱自冶有如此执念?这就不得不细述一下苏式汤面了。

  苏式汤面由来已久,清康熙朝已见文字记载。苏州人吃汤面有红汤、白汤之分。鱼米之乡的苏州人嘴巴向来挑剔,他们习惯以汤底的优劣来评价一家面馆。苏式面馆吊汤以猪骨、鸡骨、鳝骨等原料加调味料长时间熬制,核心环节是加入“助汁”,所谓助汁,即是制作焖肉后滗出的汤汁再加料进一步熬制。吊清后的面汤有汤清,味鲜,爽口之特点。此次夏末秋初重来姑苏,朋友替我选择了北寺塔附近一家叫“姑苏桥”的面馆解决午餐,言此店是风头正劲的网红面馆。

  下了火车,抵达面馆时已是午后两点钟,古色古香,有浓郁苏式风情的姑苏桥面馆,食客竟然排起了长龙。冒着三十五六度的高温,四十分钟的焦急等待后,终于吃上了心心念念的苏式汤面。

  在苏州吃面讲究颇多,外地客初来乍到,难免一头雾水。吃面有“三烫”之说,即面烫、碗烫、浇头烫。宽汤,指面汤多些;紧汤,指面汤少些;重青,多放些香葱蒜叶;免青,不放葱蒜;浇头,指面上的荤素食物;过桥,指浇头单置一碟,不放面碗里;双浇,两种浇头;光面,不要浇头,也称阳春面,等等。面馆柜台上的水牌,琳琅满目挂满一面墙,朋友点了经典的枫镇大面。

  枫镇大面属白汤面,起源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枫镇,其与同为白汤的卤鸭面一样,最宜夏令食之。二十分钟后,飘散着复合卤香味的汤面端到眼前,青瓷大碗的面汤中飘着香葱蒜花,面条一丝不乱地码成了“鲫鱼背”形,大片白卤肉浇头置于面上,比较特别的是,面汤中加入了少许醪糟,这的确是很苏州的做派。啜一口白汤,层次丰富,有汤底的厚实鲜美;又有醪糟的爽口解腻;再咬一口卤肉,酱香,腴美,解馋,酥烂而有形,妥妥的一碗好面,在挑剔的老苏州人眼里,枫镇大面能跻身苏州十碗面之一,绝非浪得虚名。朋友又端来清炒(太湖)虾仁、苏式爆鳝和匠心猪肝三碟浇头,过桥,出品精良,口味亦为我所钟爱。匠心猪肝首度品尝,入口微甜,鲜美、筋道,无一丝腥臊之气,一时间竟未品出是什么食材,“姑苏桥”的厨师的确是用了匠心。小店食物出品之精,名不虚传。故能在苏州名面馆老字号面馆林立的饮食界,一炮而红,火爆出圈,自有它的道理。

  夏令时节,常常食欲不振,在苏州东山雕花楼,尝试了一份传统葱油拌面,留下了舌尖上的苏式记忆。

  苏州的中国烹饪大师黄明告诉我,葱油拌面是苏州人夏季日常的家常小食,制作并不复杂。将面条煮熟后,拔凉,入大碗;小葱切段入油锅,逼出香气,将葱油滤出后,加入生抽、老抽、白糖调匀的料汁,烧开,倒入面碗中拌匀即成。面中可添些炸好的香葱,亦可添炸过的海米,苏州人称“开洋”,即是开洋拌面。高配的,还可添炒虾仁、炒鳝丝等,是无敌的夏令美食。雕花楼的葱油拌面看似素面朝天,不施脂粉,入口面中的海米之鲜,葱油之香迅速征服味蕾,全然不顾晚上少食面食之自律,顷刻之间,食盘见底。

  苏式汤面和苏帮菜一样,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如陆文夫所言,“人们评说,苏州菜有三大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这三大特点是由苏州的天、地、人决定的。苏州人的性格温和,办事精细,所以他的菜也就精致,清淡中偏甜,没有强烈的刺激。”

  苏式汤面讲究只可人等面,不可面等人;面的汤,要天天用新鲜食材精吊;面的浇头,须当天烧制,当天卖完,宁缺货,勿留余;2018年,苏式汤面的十碗名面正式诞生,分别是:胥城奥灶面、澹香母油鸭汤面、重元寺福寿面、环秀晓筑苏式笋油面、琼琳阁醇香肉排面、陆振兴焖肉面、虞山蕈油面、朱鸿兴冻鸡面、同得兴枫镇大肉面、陆长兴爆鱼面等。

  苏式汤面浇头之多,天下第一,总有一款迎合你的口,抚慰你的胃。来姑苏城,走过路过不可错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活力海洋之都 精彩宜人之城
   第A03版:关注
   第A04版:综合
   第A05版:教育
   第A06版:公益
   第A08版:城事
   第A09版:综合
   第A10版:新观察
   第A11版:青潮
   第A12版:开卷
苏式汤面
白露十四行
小圃(外一首)
我们拥有共同的蓝色骨骼
蝶落
青岛晚报青潮A11苏式汤面 2024-09-07 2 2024年09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