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记者从青岛市“乡村振兴看区市”主题系列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即墨区紧紧围绕“五大振兴”,统筹聚合区镇村三级资源,扎实推进土地规模化、产业园区化、人口社区化、城乡一体化,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示范区的路上快步走出新路。
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73.8亿元
“今年‘三夏’以来,我们协调各镇街超前谋划、精心组织,全力以赴保夏粮、夺丰收。”即墨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6月20日上午,全区小麦已经收获结束,夏粮面积、单产和总产三增长,实现了丰产丰收、颗粒归仓。
据即墨区副区长徐壮举介绍,去年即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3.8亿元,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17万亩、产量44.2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7万亩、产量68万吨,肉蛋奶总产量22.8万吨,成功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后获评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等称号。
打造7条十亿级农业产业链
即墨东濒黄海、西靠大沽河,150多条河流贯通全域,丘陵、平原地形自东向西梯次分布,独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多样化农业特色,初步形成“西部种子蔬菜、中部花卉中草药、北部粮油畜牧、东部果茶薯芋、沿海水产、南部农产品物流加工”的总体格局。即墨区目前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79.7万亩,今年还将新改建3.8万亩,不断改善粮食生产条件。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即墨区重点打造种业、蔬菜、海产品、食用菌、果茶、畜禽、农产品加工7条十亿级产业链,累计引进培育正大等龙头企业42家,年产值过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5家。
突出示范引领,推动三产融合。聚力实施“4+4+N”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鳌山卫“茶香梅谷”等4个成熟片区高端引领,段泊岚“果香柳韵”等4个新兴片区聚势突破,其他区域N个片区蓄势聚能,每个片区结合自身特色,选定合适发展方向实行精细化建设、精准化帮扶、精品化打造。即墨区还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等平台载体建设,累计创建市级田园综合体9个、省级产业强镇6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千亩以上大型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15个,移风店镇入选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
乡村美颜之后,更宜居更美丽
累计接待游客18万人次,实现旅游销售收入超过1500万……今年五一假期,即墨蓝村首次发力节假日文旅经济“微度假”,交出了一份醒目的“成绩单”。农村区域的“十里童话”乐园和“三泉水韵”“小桥流水”美丽乡村的“打卡点”广受欢迎。
“我们聚焦宜居宜业,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即墨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针对农村群众最迫切改善的人居环境领域问题,即墨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立“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工作体系,农村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
今年以来,即墨区在全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集中整治行动,对重点问题集中攻坚,着力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范围由村内向村外延伸、由村域向路域拓展。即墨区还深入推进设施配套一体化,持续完善农村“水、电、路、气、讯”等设施,全区基本实现自来水“村村通”和街巷硬化“户户通”;近五年来,即墨区新改建农村中小学、幼儿园130所,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化全覆盖;实施20所乡镇卫生院和61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设56处社区养老服务站,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今年还将新建44处社区养老服务站。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124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45个。
助农增收,让村民口袋鼓起来
今年6月上旬,即墨区龙泉街道共富产业园项目建设主体全部完成,年底前主体土建将全部完工,进入室内外装修阶段。这个共富产业园项目是青岛市重点项目,更是龙泉街道探索出的一条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民就业增收、强村帮弱村的“村企共建共富”创新路径。
“助农增收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徐壮举介绍,即墨区围绕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党建统领,推动资源“共联”、组织“共建”、产业“共富”,逐步探索“联建富·趟新路”乡村振兴实践路径:针对村庄布局散、资源统筹难等问题,优化调整村级组织,撤“小村”、建新村,构建“新村党委—网格党组织—党员中心户”组织体系,因地制宜设置产业、治理等专业型党组织,形成“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抱团模式。针对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打破行政、地域界限,以创建共同富裕的“村共体”为目标,组织“强村”帮扶“弱村”,实现一体化发展。
让更多人才扎根农村促发展
近年来,即墨区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政策支持、创新扶持、生活帮持等多种措施,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即墨区不断强化政策引才,出台《即墨区人才引领乡村振兴若干举措》,聚焦乡村人才引进、培育、评价、激励、保障和服务各环节,制定20条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
即墨区还强化精准育才,分类型、分层次开展农民培训,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400多人、技能培训1.8万人。即墨区强化事业聚才,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发展家庭农场2000多家、成立专业合作社2400多家,促进1.8万农户抱团经营,形成一批有想法、有技术、有闯劲的实用型乡村人才。强化柔性用才,发挥省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市涉农专家工作站等平台作用,吸引300多名技术人才走进乡村,解决技术难题400多项。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首席记者 刘卓毅 实习生 崔闻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