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不燥、微风正好。初夏时节,位于李沧区唐山路的翠湖小区内,鲜花遍地绿树成荫。人工湖旁,57岁的吴革文坐在树荫下悠闲垂钓,享受着惬意时光。把时针拨回到三四十年前,这样的美好景象,吴革文想都不敢想。彼时,李沧楼山后区域工厂众多烟囱林立,排放的污染物沉降后会在地面留下一层层灰尘。1998年,在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排名中,青岛位列较差城市第八位。改善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幸福感。青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以不可动摇的定力保卫蓝天,一点点拭去天空的雾霾,一根根拔掉城区的老烟囱。如今,蓝天白云已成常态,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
>>>回忆
工厂林立灰尘遍地树叶都变色
吴革文是土生土长的楼山后人,在2015年搬入翠湖小区前,他一直住在四流北路附近。从小,吴革文就看着周边工厂大烟囱里不断冒出黑烟。当时的楼山后,青岛钢铁厂、青岛碱厂、泡花碱厂等工厂林立。“只要一个晚上,清扫过的院子里就会落下一层灰尘。”吴革文告诉记者,村民们当时晒衣服一般都不愿拿到院子里,而是晾在屋内,透过玻璃窗让太阳照射。工厂企业粗放生长的阶段,连路边树木的叶子也都裹上了厚厚一层灰尘,变了颜色。“那时候别说晚上出去遛弯了,只要出一趟门,回来鞋子上也会有明显灰尘。”
今年62岁的解想海,退休前一直在市生态环境局李沧分局工作。至今他仍清楚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班时,沧口公园附近的能见度很差。刚上班时,解想海负责监测工作。当时的楼山后区域,集聚着众多工业企业,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日常生活所用燃料也都是煤炭,导致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大。“当时企事业单位做饭、供暖都烧煤,区域内除了大烟囱,还有数不清的小锅炉。”解想海当时的工作,就是和同事拿着“烟枪”,爬上烟囱去采集排放情况。不同于如今采样监测有众多种类,当时的监测主要就是查看烟尘排放情况。为改变空气污染局面,青岛市大力推广使用添加固硫剂的型煤取代散煤,将分散供热改为集中供热,并将一些污染较重的企业迁出市区。经过治理,青岛市在1999年就摘掉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
>>>行动
老企业搬迁腾笼换鸟片区迎蝶变
“戴帽”的触动、“摘帽”的努力,给全社会上了一堂深刻的空气质量课,让大家意识到改善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幸福感、满意度,并由此拉开了青岛持续治理、改善空气质量大战的序幕。
老企业曾经给青岛带来了辉煌,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污染严重的老工厂渐渐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从2008年开始,我市启动老企业搬迁工作,共下达了13批次老城区企业搬迁计划,涉及老四方西部片区、老沧口烟墩山片区、楼山后片区、板桥坊片区等,列入计划的企业全部完成搬迁、转型、关停,实现“腾笼换鸟”。
随着老企业搬迁改造工作的推进,那个升腾着工业烟火的年代已远去。之后,这片区域日益呈现出产业缺乏、设施陈旧的凋零之感。发展后劲不足,制约了新产业、新业态的注入,区域逐渐沉寂。变化出现在2022年,当年,我市启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将楼山区域列入青岛市重点攻坚的十个低效片区(园区),唤醒了这片沉睡多时的区域。时下,总占地面积约15.7平方公里的楼山区域南片区,基础设施项目正加快建设、同步推进产业导入。楼山区域南片区2023年计划实施城市更新建设项目32个,其中配套公服设施类项目25个,产业类项目5个,住宅类项目2个。从数字可以看出,这片区域正“内外兼修”,加快“蝶变”。
近日,记者来到楼山后区域探访。驱车行进至李沧区瑞金路与四流北路交叉处便可看见施工围挡,继续前行,规划的青钢遗址公园正加快建设,青钢老厂区保留下来的热风炉、高炉、烟囱等修整出旧时的模样。在郁郁葱葱的乔木和草坪的中和下,“硬核工业风”显示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模样和功能。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善和学校、体育场地、社区服务中心等多样化配套公辅设施的导入,这里正变身为市民安居乐业的宜居活力之城。
>>>变化
烟囱消失能源转型降碳减排
楼山后区域的变迁,只是我市环保事业发展的一个“小切口”,却展示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理念的“大格局”。一个城市,主城区看不见高耸的烟囱、听不到机器的轰鸣,该是多么的惬意。对于多年来饱受“工业围城”之扰的青岛而言,这样美好的愿景正在慢慢从蓝图变成现实。
如今穿行在楼山后区域,曾经林立的烟囱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碧空如洗的艳蓝天空。居民们安居乐业,尽情享受着美好时光。与此同时,城市天际线,也在烟囱的拆除中得以延展。这背后,是青岛依托科技赋能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率先迈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坚定步伐,做好降碳减排的民生答卷。在国家“双碳”目标指引下,2021年,我市对市区集中供热领域实施燃气锅炉替代传统燃煤锅炉工程建设,仅青岛能源集团三年内就要关停44台燃煤锅炉,新建27台燃气锅炉,新增约6000平方米的清洁供热能力,用以满足现有供热负荷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需求。
煤改气工程全部实施完成后,每年可减少约100万吨煤炭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8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437吨,实现颗粒物、二氧化硫近零排放。可减少约6万辆次重型货车市区煤、渣运输造成的污染排放、交通拥堵、道路碾压、沿途撒漏以及煤场扬尘等问题。与此同时,“煤改气”对市区各热源点进行了优化整合,实施后市区将拔掉4处热源,并对保留各处供热站进行去工业化改造,将减少大量煤场、输煤廊道、脱硫塔、凉水塔等工业化厂房和设施,大烟囱作为工业化的标志物也隐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现代化的新厂区、住宅、写字楼,能更好地融入周边环境。曾经老企业排放的烟气,正日益变成万家灶间的烟火气。
>>>成果
全年没有重污染蓝天白云成常态
系列举措的实施,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已从百姓的迫切期待,转变为生活的平常景象。如今频频刷屏的“青岛蓝”,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舒心了。吴革文所在的翠湖小区,也因为樱花美景成了全城知晓的网红打卡地。
为改善空气质量,青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每天必争、每微克必争。翻看近10年来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青岛蓝天白云的优良天比例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两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达到了310天,空气质量优良率比2013年提高12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分别比2013年改善57.6%和47.7%,均为2013年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最好水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全市首次实现重污染天数归零(剔除沙尘影响)。2022年,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连续三年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PM10、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浓度均为2013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历年最低;空气质量优良率88.5%,同比提升3.6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二。
蓝天保卫不在一朝一夕,更不只有一个方面,只有各个方面齐抓共管,久久为功才能实现“青岛蓝”永驻。近年来,青岛的城市“气质”不断得到巩固、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经过全社会的齐心协力,青岛市已圆满完成“十四五”蓝天交响乐的序曲,高潮迭起的第一乐章已经奏响。《青岛市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暨青岛市空气质量改善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全市“十四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列好了路线图、定出了时间表。时下的青岛,各级各部门正严格按照路线图、时间表开展工作,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以昂扬奋进的姿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环保理念,为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建设贡献生态环保力量。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徐美中 通讯员 华丽 李振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