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均鸣
3月24日,电影《不止不休》全国公映,当天即获猫眼评分9.3,高于96%的电影。《不止不休》由贾樟柯监制,白客、苗苗、张颂文等领衔主演。影片本身秉持了贾樟柯的一惯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充满人文关怀。守护新闻理想,为真相发声,是一部少见的以调查记者视角叙事的电影。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我在第一时间观看了这部作品。
影片以2003年的中国为背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故事围绕一位高中肄业但擅长写作、怀揣记者梦想的青年韩东展开。几经周折,终于当上调查记者的韩东在调查非法“乙肝代检”产业中,发现了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当时,全国有近一亿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正遭受着不可理喻的夸张的歧视,面临着“工作难”“上学难”等诸多困境。历经艰辛,韩东最终撰写了报道《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用行动去帮助乙肝受歧视群体。报道发出后,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强力介入下,这个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也凸显了一名中国调查记者的使命担当——不仅要“妙手著文章”,更要“铁肩担道义”。
众所周知,2003年的中国,社会变革激荡,人们野心勃勃。当时互联网尚未席卷一切,纸媒为王的黄金时代里,韩东在“一边是光明的前途,一边是心中的正义”的两难选择中,韩东作为一名实习记者,从“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的个人奋斗思想,演变成“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的新闻观、人生观。他迅速成长,展现了当代媒体人的可贵选择与坚守。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名小镇青年,他的“北漂”生活并不从容: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吃着廉价的盒饭,冒着种种不可预知的风险。但是,他却怀揣大义,“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成为一代新闻人的集体缩影。
电影《不止不休》于2019年10月拍摄完成后,曾先后入围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第4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第36届华沙国际电影节、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等多个海内外国际电影节展,并荣获第 42 届开罗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最佳影片和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导演”等多个奖项。在时间的冲刷下,愈发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在经过漫长的三年多的时间后,影片得以公映实属一件水到渠成的好事。尤为重要的是,在全党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里,调查记者的光辉形象将给整个社会以巨大的榜样力量。舆论监督过去是,现在仍是,将来一定也还是一股不可或缺的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看完电影《不止不休》后,作为一名职业新闻人心潮澎湃,夜不能寐。在这样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郑重写下推荐文章。如果你现在是一名新闻人,你要看《不止不休》,因为那是关于你的曾经的故事;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新闻人,你更要去看《不止不休》,因为那是你的即将直面的生活;如果你是一名普通读者,你还是要看《不止不休》,因为那是你需要了解的,并将忠诚陪伴你共同走向未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生命群体。
请允许一名即将退休的新闻人在这篇饱蘸深情的文字中“夹带私货”,献给我曾经的新闻同行李树海、张立夫、高继峰同志。1994年,《青岛晚报》在国内最早成立了“社会新闻小组”。作为这个小组的组长,我与上述3人一起参与,并见证了调查新闻的肇始、成长与发展过程。那应该是我们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是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遗憾的是,张立夫同志因车祸于1995年意外去世,他那青春洋溢的模样永远定格在了24岁;李树海同志也在去年因病去世,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我曾经泪流满面,几度哽咽,无法言语;高继峰同志去国多年,音讯杳无,我不知道他的梦里是否还会闪现出我们一起驾驶摩托车,风驰电掣穿行在岛城大街小巷时的情景。同时,也请允许我向一位新闻界的老大哥致歉。2000年年底,在我接手主持《老年生活报》工作时期,他曾经恳切要求加入我们的团队,但却被我婉言谢绝了。始终无法向他道明的原因,其实也是当时盛行的“乙肝歧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局限,我们都是从那个年代一路经过的人。面对过往,我们只有展现出深刻反思的勇气,才能不负青春;面对未来,我们只有保持独立思考的力量,才能不负崇高的新闻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