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搭建编程课上,通过组装编程模块让机器人完成既定动作,体验人工智能的快乐;科学实验课上,动手制作“酸碱火箭”,了解化学的奥秘,体验发射“火箭”的刺激;木工课上,灵活运用锯、尺、笔等工具,将一块小小的木头变成可爱的小动物,体验手造的新奇……在市南区各个小学,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资源给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这是市南区以信息化赋能,深化课后服务供给侧改革,持续优化“好作业、好课程、好资源”课后服务的生动写照。
市南区在全市率先搭建起全区层面课后服务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规范了第三方参与课后服务的流程,形成了全流程、全链条的管理机制,实现了第三方特色课程的集中呈现,并于今年秋季学期全面启用该共享平台。学生可以像网络购物一样,在平台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发展兴趣、培养爱好、学习特长。目前,该平台已覆盖市南区所有公办小学,参与学生超1.2万人,“轻负高效”的“好课后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帮助学生们快乐成长、张扬个性。
“课程超市”可“网购式”选课
青岛大学路小学是市南区最早试点使用课后服务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学校。今年春季学期,学校第三方特色课程全部并入平台管理。秋季学期,学校通过平台引入的第三方特色课程共有40门,选课学生1200余名,选课超2300人次,内容涵盖兴趣培养、科学素养、体育技能、实践活动等多个领域,项目式学习、科学创造力、木工、编程、科学实验、非遗、体育类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平台界面简洁明了,特色课程丰富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像网购一样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达到开班人数即可开班。”青岛大学路小学教导主任孙春琦介绍。
在平台上,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类课程的详细介绍、师资情况、上课时间、地点等信息,有助于他们更全面地了解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选择更适宜自己的课程。同时,这些特色课程收费明显低于机构在校外提供同质培训服务的收费标准,提升了课后服务的公益属性。
市南区积极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满足学生基本需求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在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中强化了数字赋能,实现了信息推送发布、特色课程选课、排课、学生管理评价、培训机构监管、课后服务经费归口、教育资源定位筛选等功能的线上一体化统筹运行与管理。“课程超市”选课的个性化“订单式供给”方式,方便了学生选课,也有利于机构排课、学校管理。
“沙画创作的基本手法主要有洒、抹、擦、点、划、漏、勾等,每种手法都各有特点,比如抹沙是使沙子形成平滑的过渡或渐变效果,擦沙常用于刻画细节、营造层次感或突出主题……”11月19日下午,青岛宁德路小学课后服务沙画特色课上,学生们以手为笔、以沙为墨,跟随老师学习沙画技巧,体验创作的乐趣。当天下午,学校共开设了12门课后服务课程,其中国际象棋、编程、沙画、非洲鼓、篮球等由第三方机构开设。“课后服务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拓展了学生们的选择空间,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课后服务参与率达到了100%,其中有近七成的学生是通过平台选择的特色课程。”青岛宁德路小学副校长张伟介绍。
丰富多样的课程极大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我们今年秋季学期扩大了平台覆盖面,全区28所小学的家长、学生选取了87家第三方机构,开设了450门特色课程,设置了1066个特色课程班,参与学生共12064人。”市南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严格准入动态管理形成“闭环”
今年8月份,一场特殊的“双选会”在青岛金门路小学举行。参加双选会的不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而是学校负责人、家委会代表和提供特色课程服务的第三方机构。
“双选会”分科技展区、体育展区和艺术展区,60余家机构亮出家底,全方位展示了传统文化、艺术素养、逻辑思维、体育运动、智慧科创等特色课程260余门。学校家委会在了解课程特色基础上,自主预选新学期课后服务课程,为学生的课后服务提前做好筹划和准备。学期开始前,家委会根据学生发展需要,选出师资优良、内容适宜的第三方课程,组织相关课程负责人入校推介,以确定新学期课后服务课程架构,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发展需要。课程的双向选择让市南的学生能享受到最适合、最优质的课后服务课程,支持学生的兴趣能力培养,共同实现“课程超市”在数智赋能、内容设计、潜力培养、目标达成等方面的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课程“双选会”是市南区搭建课后服务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规范机构准入的重要一环。此前,市南区印发了规范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方案,规范“机构管理、课程准入、备案流程、课程选择”的管理工作机制,把好机构课程质量关,构建市南区优秀特色课程资源库。
市南区强化准入,坚持依法依规、公开公平、严格进入、动态管理的原则,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招募入校的机构资质的合法性、师资的专业性进行审核,重点审核营业执照、法人材料、教师材料、课程材料及办学成果,引入的课程必须要经过严格答辩或已获得教育主管部门认可。证照不齐、经营范围不符要求的“一票否决”。
经过严格审核,目前已有165家第三方机构入驻市南区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其中科技类机构20家,占比12.1%;文化艺术类机构61家,占比37%;体育类机构84家,占比50.9%。平台共上传862门特色课程,其中科技类课程190门,占比22%;体育类课程218门,占比25.3%;文化艺术类课程454门,占比52.7%。
课后服务实现“一网通办”
市南区还将平台打造为全年龄段的服务平台,并作为统一的信息化智慧管理渠道,所有机构在平台上陆续完成资源接入,以便校外资源能够数据化、系统化地整合、开发与运用。
课后服务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全区一码”,便于管理也便于操作。学校机构“一键”排课,家长学生“淘宝式”选课,教师“一站式”统计,师生“一体”评课,平台帮助学校、教师实现数据对接与有效整理,实现“一网通办”,让课后服务的课程化实施流程更便捷,让老师有更多精力潜心研究教学设计和课程评价。
“学校和入校机构可以在平台上实时追踪学生的选课情况,了解各类课程的报名人数和选课热度,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学校在课后服务管理上也更加便捷,如平台的巡课功能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和老师的出勤情况、课堂情况,这为课堂的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改进课后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市南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市南区还不断完善第三方参与课后服务的退出机制,如对于出现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等不良行为的第三方人员,学校可提出更换直至终止合作;对于有开展商业推广性质活动等不良行为的第三方机构,学校可直接终止合作,并将其移出市南区入校课后服务资格名单。市南区教体局还通过日常调研、政务热线等途径,持续关注家长对于入校第三方机构的评价,不断提升区域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质量,从而实现对第三方机构的“闭环”管理。
以信息化手段赋能课后服务,市南区实现了课后服务从“重看护”到“重教育”的转变,为全市中小学校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