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薛华飞
迈步新征程,勇毅者兴;关山千万重,改革者胜。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时强调,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勉励山东“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勇争先”。
作为山东发展的“龙头”,近年来,青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扛牢“打头阵、当先锋”的责任担当,以改革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一大批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落地实施,奏响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激扬乐章。
工作推进中,青岛始终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谋大局、聚合力、促落实的作用,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改革,逐步构建起市委深改委统筹决策、市委改革办牵头抓总、各专项小组领衔推动、部门区(市)具体落实的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青岛先后推出2075项改革创新举措,有110余项改革创新做法获得中央和省肯定认可。同时,积极对标先进地区做法,建立改革创新政策研讨交流分析制度、改革创新建议常态化征集机制,累计征集各类改革建议4000余条,200余条进入市委市政府决策,激发了干部群众创意创新活力。
扛牢“国之重任”,聚力推动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实施
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改革必将在新发展阶段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青岛一系列“国之重任”。青岛坚持把推进国家重大战略作为抓好全市改革工作的重要牵引,紧扣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经略海洋、黄河战略、乡村振兴等战略任务,精准发力、攻坚突破,加快形成改革示范效应。
建设上合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亲自部署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四个中心”建设为抓手,青岛建立“一核引领、全域联动”工作推进机制,积极探索国际物流、贸易、投资、友城、国际教育等合作新模式,争取上合组织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等10项国家级试点落地,创新推出88项制度创新成果,上合银关通、上合贸易指数、信用上合、多式联运单证等20余项改革创新经验获得国家有关部委推广。
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综合服务平台是我国首个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领域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贸易+通关+物流+金融”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一站式”综合服务,自推出以来,已有来自10个上合组织国家的60多家头部企业、商协会参与共建,吸引1.4万余家企业注册使用,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
“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是国家赋予自贸试验区的重要使命。青岛自贸片区在山东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中面积最大、改革试点任务最多。挂牌成立以来,青岛自贸片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不断增强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数字最有说服力。挂牌成立以来,青岛自贸片区深度对标RCEP、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创建“区关港”“区税银”等联动创新机制,建立“市级统筹、上下协同、多方参与”的全链条制度创新工作体系,探索形成了300余项具有青岛特色的创新举措,79项获国家和省级认可、推广。其中,“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获国务院自贸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航运企业集成化审批服务新模式和企业登记业务“智能表单”新模式两项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70项在全省复制推广。经商务部研究院评估,青岛自贸片区进入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一梯队。
聚焦经略海洋,青岛立足海洋科研资源优势,实施“海创计划”,推进涉海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推动海洋科研优势加快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布局海洋高端研发资源,拥有崂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国之重器”,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涉海创新平台达45家。
围绕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建立黄河流域“9+1”城市陆海联动高质量发展合作机制,搭建黄河流域跨境电商产业合作交流平台,创新实施工业互联网赋能黄河流域产业数字化转型工程,列入省黄河战略的重大活动、省际合作事项均居全省首位。
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高质量建设4个省级、1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着力打造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发挥改革突破先导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青岛始终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实施一批牵引性、集成化改革,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高质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近年来,青岛出台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先进制造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创新建立产业链“链长制”,“一园一业”高标准建设专业园区,推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重点产业链加速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家电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3个产业基地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十强。同时,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工赋青岛”行动,在全省率先启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已分三批次认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29家,累计赋能本地企业3000余家,落地数字化改造项目超630个,卡奥斯连续5年居全国“双跨”平台榜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向经济主战场,青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在科技体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实质性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硕果计划”“海创计划”,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截至2023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7920家、9343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推进科技项目“组阁揭榜”和“包干制”试点,加快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机制。实施“人才强青”计划,积极参与济青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建设,目前,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78万人,连续4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国有经济为推动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在上一轮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青岛市三年考核均获评国务院国资委最高等级A级,区域性国资综合改革95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当前,青岛正深入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印发《青岛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在增强国企服务国家、省重大战略和全市发展战略的功能作用,推动国企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三个明显成效”。同样,青岛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实施民营领军标杆企业打造工程,设立“青岛企业家日”,构建常态长效“政企沟通”机制,截至2023年末,全市实有民营市场主体210.1万户,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8.4%。
开放是青岛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希望所在。青岛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积极融入国家开放大局,对外开放的层次和能级持续提升。出台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和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政策措施,制定推动外贸能级提升、跨境电商、海外仓高质量发展等创新举措。获批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以来,青岛全面完成9方面133项试点任务,形成了28项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入选“全省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城市”。青岛港获批作为离境港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全国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
青岛始终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持续升级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方案,先后推出智慧审批、信用监管等198条创新举措。深化“放管服”改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实现100%进驻市民中心。连续3年每年推出12个“政务服务一件事”和12个“城市运行一个场景”,以数字化场景扩大应用,打造政务服务“金字招牌”。加快“无证明城市”建设扩面提质,263个政务服务场景实现“一件事一次办”,102项应用场景实现免实体证照办理。启动实施“数字青岛2.0工程”,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连续五年被国务院评为“非常高”,数字政府发展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梯队,2023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列省会及副省级城市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双前十”。
坚持人民至上,持续提升群众改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青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坚持做到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教育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青岛实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行动,建成青岛实验高中等一批现代化学校,2023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80所,全市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65.3%。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获批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市三级医院达36家;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推行以DRG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深化价格调整、人事薪酬等配套改革。瞄准就业这个最大民生,创新推出“青岗贷”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政策,牢牢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36.8万人,扶持创业4.5万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施行补充工伤保险与伤养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工伤保障制度,入选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先行试点城市;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推行长期护理险试点改革,已覆盖全市917万参保职工和城乡居民、惠及12万余名重度失能失智人员。
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是增强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保障。青岛以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为牵引,深化社会治理领域体制创新,综合运用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数字治理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质量、效率和效能。创新搭建“青诉即办”诉求解决平台,运行以来共受理各类诉求150.82万余件,关注量突破527.41万人,满意率99.31%,2023年被评选为山东省改革品牌。全面深化平安青岛建设,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建立扫黑除恶工作长效机制,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成功争创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获批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深化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出台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深化开展“三民”活动,积极探索构建新形势下公众参与、评价政府工作的新机制。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从“有没有、缺不缺”跃升为“好不好、精不精”。青岛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准匹配文化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推动文化服务更接地气。扎实推进文化“两创”,落实国家文化公园和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省市县一体化推进机制,建成山东首个齐长城文化公园,出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实施意见、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方案、影视产品补贴办法等,青岛被联合国评为“电影之都”。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青岛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改革,编制《美丽青岛建设规划纲要》,全市70%区(市)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在全国率先推行“湾长制”。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制定碳达峰工作方案,落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全国首个双碳地方标准体系,获评我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创新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印发《青岛市“无废城市”建设指标和任务清单》,确定的60项指标中有27项已达到目标值,累计推动完成176个“无废细胞”建设。
深化党建领域改革,夯实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根基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青岛坚持用改革精神管党治党,推动党建领域各方面改革,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持续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出台《加强新时代党员队伍体系化建设的意见》,创新设立“红帆支部”,构建党员常态发挥作用机制;推进“党管人才 人才向党”品牌建设,构建贯穿人才发展全周期的服务生态;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意见等1+3制度体系,引导广大干部进位争先打头阵、实干攻坚当先锋。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专门出台实施意见,常态化开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落实情况专项监督检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完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督导等机制,推动专责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完成市、区(市)两级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派驻机构全覆盖改革和纪检监察机构改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五位一体”全周期对村巡察体系建设做法在全省推广。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一个个改革试点破题推进,一项项改革部署落地生根,引领着各行各业发展闯关夺隘、奋力突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青岛将继续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总抓手,加快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挺进,用更加精彩的“改革答卷”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