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棋
近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系统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近几年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年复合增长率达35.26%,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绿色金融标准方面,央行按照“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原则”,已自上而下发布了一批绿色金融标准,并通过地方自下而上进行补充,初步构建起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一方面是绿色金融近几年实现快速发展,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高涨,与绿色金融相关的产品与服务持续迭代,已基本覆盖了纯绿领域;另一方面,在作为绿色金融的有效补充,转型金融正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转型金融被定义为“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运用多样化金融工具对特别是传统碳密集型的经济活动或市场主体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的金融支持”。
转型金融之所以越来越受到关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绿色金融已经逐渐具备了完善的概念、分类以及各类标准,所投资对象主要针对纯绿色项目,同时须符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这也就意味着,其无法满足高碳行业存在的一些转型融资需求。转型金融则是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为“棕色”领域提供转型金融服务,填补当前绿色金融不能涵盖的高碳部分,是推进“双碳”目标实现不可或缺的力量。
商业银行加强对转型金融的实践,有利于科学认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避免错失高碳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金融机遇;有利于发挥金融价值发现作用,引导煤炭、煤化工、钢铁、水泥等高排放行业主动转型,激发实体经济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有利于银行对行业技术路径进行前瞻性预判,将风险关口前移,避免转型风险及由此引发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
有数据显示,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主体,2022年年底全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达419.64万亿元,其中有379.39万亿元归属银行业,占比90.4%。同期金融业贷款额达213.99万亿元,其中具有高碳密集行业概念的资产约占三分之一。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将成为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
企业的转型基础和转型能力是不是已经符合申请转型金融的相关要求;当前的转型效益评价的市场体系与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否能够科学有效评价转型资金的支持效率和效果;金融机构是否能破题产业壁垒精准找到有效的转型融资需求等,都需要市场在不断发展中找到最优解决路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