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自从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评审结果公布以来,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教授的手机就变得“热闹”起来——信息像雪花一样纷至沓来,都是向这位在橡胶行业奋斗40余载的“老兵”表示祝贺。
但汪传生甚至抽不出时间回复这些信息。他像过去40多年里的每一天那样,在科研“前线”带领团队围绕橡胶行业的相关技术难题开展重点攻关。“开展创新研究,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他说。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橡胶工业大国,橡胶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轮胎产量多年来始终稳居世界首位。橡胶制品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的应用也至关重要,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
汪传生长期致力于橡胶加工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工程示范、产业化开发,先后研发了同步转子混炼、块状橡胶连续混炼、混炼挤出一体化及橡胶复合材料特种挤出成型等成套技术和装备并实现了产业化,牵头建立起我国唯一的混炼工程行业重点实验室,为我国橡胶工业高效、绿色制造作出了贡献,提升了我国橡胶行业国际竞争力。
突破核心技术,两次获得国家科技奖
密炼机主要用于橡胶的混炼加工,是轮胎等橡胶制品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基础设备。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大中型密炼机基本依赖进口。而且,传统密炼机一直采用异步转子的方法,混炼时间长、温升快,混炼出来的橡胶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差。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汪传生潜心研究,研发出同步转子成套混炼装备和工艺技术,将传统混炼环节由单一依赖剪切作用转变为剪切、拉伸作用并重的模式。在同步转子技术新模式下,橡胶生产混炼环节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5%至20%,单位能耗降低了10%至15%,胶料稳定性和均匀性显著提高。由汪传生牵头完成的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橡胶机械领域获得的最高科技奖项。
在该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汪传生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橡胶混炼理论,提出并发明了“热-力”耦合调控填料微观分散方法,研发了块状橡胶双转子连续混炼、适合低温或白炭黑混炼的串联式连续混炼、湿法混炼等工业化成套技术和装备,相关成果先后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橡胶行业产业链复杂,可以开展创新性‘更新’的环节很多。”汪传生说。例如,在橡胶复合材料中,短纤维如果能沿特定方向取向,便可提高橡胶制品的耐磨性和抗撕裂性。为此,汪传生提出了变压力机头流道设计模型及方法,并研发了相关工艺及装备成套技术,实现了短纤维取向的“方向自由”。运用新技术产出的产品耐磨性提高了15%以上、抗撕裂性提高了12%以上。
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只有放到产业中才能得到检验。现在,相关技术已经在益阳橡机、大连橡塑、无锡双象、青岛双星、内蒙古富特等公司实现产业化应用。不断发现产业发展需求并定向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汪传生的研究之路,正是中国橡胶行业不断提质增效的发展之路。
注重社会效益,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橡胶行业发展,废橡胶、废塑料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科技创新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也要关注社会效益。”汪传生说。20世纪90年代初,他开启了对橡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系统的研究。研发期间需要每天与废橡胶、废塑料等实验材料打交道,实验环境难称得上理想,但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白大褂进去、“黑”大褂出来是常有的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汪传生攻克了胶粘状固体物料混合、分散、传热、动态密封等关键技术瓶颈,研发了废橡胶、废塑料低温连续化高效裂解清洁工艺技术和装备。与同类技术相比,新成果裂解温度更低、出油率更高,而且能耗低、排放达标。装备先后被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国外公司采用,并在巴西建设政府重点工程、在匈牙利建设欧盟标准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项成果让汪传生再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牵头制定1项国家标准,也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成套环保技术装备销售到欧盟的先例。
橡胶行业要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也要可持续发展。尽管科研工作异常繁忙,汪传生也从未离开过教学岗位,一直从事本科生教学,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橡胶连续混炼实验室、橡胶挤出实验室、橡胶裂解检测实验室、橡胶基础测试实验室……在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1号楼北侧三层楼房里,分布着大大小小十几个实验室。每天汪传生都会到各个实验室走几趟,指导学生做实验、做研究。
“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这是国家和社会对我从事的研究工作和取得成绩的认可。”汪传生说,“我将以此次获奖为起点,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创新创造,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相关要求,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我国橡胶行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