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11:专版
在青岛,许多小区探索厨余垃圾就地回收、就地处理、就地转化——~~~
在青岛,许多小区探索厨余垃圾就地回收、就地处理、就地转化——
变废为宝,厨余垃圾实现“零外运”
  ■在青岛,不少小区开始探索厨余垃圾堆肥。
  ■厨余垃圾堆肥后形成的土壤在教室里培育起绿色空间。
  ■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厨余垃圾堆肥。
  ■万科玫瑰里的老人孩子一起参与垃圾分类。
  ■小手拉大手,孩子带动家长在学校用果皮制作酵素。

  居民是垃圾分类的“主人公”。垃圾分类中居民参与程度以及分类准确率,决定着垃圾分类的“成色”和“水准”。

  通过多年的垃圾分类宣传、实践,青岛不少小区探索出了“街道社区+物业企业+居民自治”的垃圾分类新模式,通过街道社区党建引领,将垃圾分类作为物业企业和小区居民和谐相处的润滑剂,在做好垃圾分类的同时,引导小区居民和物业企业共建共享美丽家园,提高了居民自治水平。

  在青岛,不少小区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不出社区,便能就地回收、就地处理、就地转化,不仅降低了大型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末端的处理量,降低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和处理成本,减少了厨余垃圾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还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城阳区顺德居小区:

  全市首个厨余垃圾“零外运”小区

  在城阳区顺德居小区,不仅居民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而且1760户居民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通过堆肥实现了“零外运”。撬动这个社区垃圾分类并实现厨余垃圾“零外运”的力量,是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他们尝试通过社区厨余堆肥,探索符合本地社区特点的垃圾分类和社区治理创新路径。

  走进顺德居小区的中心花园,十几个堆肥池内没有一点异味,堆肥改良后的土壤里种植着各式花草,五彩斑斓的蚯蚓塔散落在花园中间,雨水收集则让花园有了灌溉水源。很难想象,在改造之前,这里曾经是臭气冲天、让小区居民绕路而行的垃圾中转站。

  “截至目前,我们小区已经实现了1760多户厨余垃圾的零外运。堆肥产生的肥料,都用于改良中心花园的土壤。”顺德居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小区居民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大概在600公斤左右,按照厨余垃圾和干料体积1:3的比例进行混合后,便可以在堆肥池内发酵,而干料则来自于小区内绿化植物修剪下的树枝。“开始堆肥后,小区居民成立了护花志愿队、翻肥志愿队,物业和居民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徐进介绍,2019年3月,在万科公益基金会和沃启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服务中心启动了“炫绿循环 共美家园——社区厨余垃圾源头回收与利用”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初步形成了居民小区厨余垃圾堆肥干预路径:家庭分类投放—社区集中收集—社区堆肥—社区花园,建成了废弃物源头分类资源化利用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可持续、自然友好的循环链条,并以此为基础培育出参与分类、自然种植、热爱家园、愿意分享的社区居民自组织。目前,城阳天泰城社区、郑州路社区以及顺德居社区、金水源社区都结合各自的实际需求运转起这一循环链条。城阳区还启动社会组织扶持项目,给“炫绿循环 共美家园”注入强大力量,与城阳区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示范项目无缝对接,极大地激活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据介绍,现在每日就地厨余堆肥量近1000斤。

  徐进坦言,推广垃圾分类首先要找到利益相关方,然后用熟人关系网络“赋能”。以顺德居社区为例,起初他们通过物业在小区里招募30名孩子,挨家挨户敲门送分类垃圾桶以及宣传材料。随后,社区又先后组织4批孩子入户活动,为顺德居小区垃圾分类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9年11月,顺德居小区的厨余垃圾堆肥项目正式展开。那时小区里还没有四分类垃圾桶和智能垃圾分类箱,所以最初的122户居民每天清晨冒着严寒到中心花园送自己分好类的厨余垃圾。“看到老人和孩子们一起动手进行垃圾分类,心里特别感动。而之所以要赶紧启动堆肥项目,也是怕好不容易在居民中培养起的垃圾分类意识,因为回收利用效果不佳而逐渐消磨殆尽。”徐进说。

  随着项目一步步推进,顺德居的居民眼看着自己小区内的垃圾中转站变成了一个可循环的美丽花园。原先垃圾中转站周围几座楼的居民常年不敢开窗,与物业矛盾纠纷很多。现在,这里鸟语花香,居民自发成立的护花志愿队、翻肥志愿队兢兢业业,乐此不疲,居民关系更加和谐。

  而社区里有着400名孩子的顺德居幼儿园,也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并学习堆肥。“事实证明,小手拉大手的带动效应显著,孩子把在幼儿园学到的理念很好地落实到了家庭中。”徐进说。

  参与式社区堆肥带来了治理的溢出效应,在郑州路社区,这个项目甚至“意外地”化解了长期悬而未决的私占绿地问题。此前,政府主导、物业实施的多次整治行动,均受到居民反对,不了了之。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调研发现,私占绿地本质上是居民对社区生态环境的渴望,而绿化面积大、物业费低的现实又使得物业无法满足居民的诉求。在推进社区堆肥和社区花园建设时,青岛你我创益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引入参与式方法,强调多元主体的诉求和建议表达,为物业和业主搭建了深入沟通交流的机会,推动各方构建共同的社区愿景。最终,居民退出了私占的绿地,开始与社区共同营造花园式公共空间。

  李沧区万科如园小区:

  落成青岛首个智慧生活垃圾生态资源转化基地

  2021年4月16日,一台现代化的厨余垃圾循环利用设备进入李沧区九水街道宾川路社区万科如园小区,成了小区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的“法宝”。这也标志着青岛市首个智慧生活垃圾生态资源转化基地正式建成。

  在如园小区,记者见到了这台厨余垃圾处置设备。机器采用世界领先的高效厨余生化分解技术,把蔬菜、五谷杂粮、果肉、软果皮等厨余垃圾“吃”进“肚子”以后,进行研碎、发酵、干燥等处理,直接“吐”出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机肥,反哺小区绿化植被。“设备日均处理能力达到1吨以上,厨余垃圾减量率达95%,整个处理过程无异味,初步实现了厨余垃圾日产日清、循环再利用的闭环链条,达到了厨余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目标。”万科如园小区物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设备每天生产出的有机肥不仅可以供应我们小区绿化、施肥,还可以送给业主们家用养花,后期生产量大的话,我们也可以对外销售。”青岛海沧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龙算了一笔账:如园和观澜两个小区2000户居民,每天产生垃圾大约6000公斤,其中厨余垃圾大约占到六成,经处理后大概能产生360公斤肥料。

  厨余垃圾循环利用设备的到来,让万科如园小区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前产生的厨余垃圾都需要集中运到其他垃圾站集中处理,现在完全省去了转运环节,在小区形成了处理闭环,就地变成了“宝贝”。一个最现实的例子就是,以前小区产生的垃圾能装5个大垃圾桶,而分类投放后,厨余垃圾都被处理利用了,剩下的垃圾连两桶都装不满,给物业减少了许多工作量。

  青岛的生活垃圾,60%是厨余果皮等湿垃圾。将这些厨余垃圾分拣出来,专门投放,以便资源化利用,减少末端的垃圾处置量,这对居民提出了精准垃圾分类的要求。

  如园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刘承明说,垃圾箱房早晚两次定时开放,开始居民很不适应。指导员在垃圾箱房轮流值班,不断指导、劝解。如今,小区1300余户居民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能熟练分类并定点投放垃圾,有的居民看到没分类的垃圾,甚至会戴上手套去拣、去分。

  为了培育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李沧区实施“新时尚”90天垃圾分类习惯养成计划,激发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固化的自觉。万科物业在九水街道观澜、如园小区内开展了垃圾分类“送你一朵小红花”积分活动,为“分类准确”的居民赠送厨余垃圾就地沤肥滋养长出的“小红花”。

  垃圾分类要从新时尚变成好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需要居民、物业、社区的联动,需要把基层治理这根线,穿入垃圾分类执行难的这一“针孔”中。

  针对小区垃圾分类难题,九水街道与李沧区城市管理局等部门组成工作小组,联合居委会、物业公司,一起探索破解策略。以观澜小区为例,经过多方协议,“好点子”浮出水面——对于垃圾集中投放点,广泛听取民意,垃圾分类房和移动垃圾桶点位相结合;为让居民丢完垃圾手不脏,设置洗手装置,洗手池排水就近纳入污水管网;对撤桶后腾出来的空间充分利用,规划停车位……从“精细化”里找答案,问题迎刃而解,小区成为垃圾分类的“优等生”,定时定点投放率达到90%。

  据了解,李沧区九水街道将联手万科集团,在观澜、如园、熙景三个小区打造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基地、生态资源转化基地、生态资源绿色循环基地,形成垃圾分类自循环系统,持续打造新生态,培养居民新习惯。除了社区绿地供给,多余的肥料还将销售到王家下河社区的蔬菜水果种植基地,使居民产生的垃圾得以循环利用。

  小手拉大手:

  厨余垃圾在校园内产生“神奇效应”

  通过城阳区顺德居小区的带动示范,城阳区育才小学、实验二小、红岛小学等学校,纷纷加入了厨余垃圾就地堆肥的行列。

  早在2021年,育才小学的堆肥课程就已开课。孩子们将易腐的厨余垃圾通过堆肥的方式变成土壤,用来培育自己班级里的“一米菜园”。校园也因此多了许多绿意,让孩子们更加亲近自然。

  “垃圾桶填满了垃圾,哪些可以再利用?厨余垃圾容易腐烂,它们可以用来做什么、怎么做?”科学课堂上,老师带领孩子们了解堆肥原理。通过搜集资料、视频学习,孩子们了解到多种堆肥方式,最终选择“三明治”堆肥法。

  在堆肥现场,记者看到了孩子们认真堆肥的全过程。孩子们用米尺测量高度,并做好标记:干料30厘米打底,厨余垃圾5厘米堆放在干料上,根据需要不断累加……在学习堆肥知识的同时,孩子们对长度单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在配料环节,孩子们将干湿料配比后用电子秤称重,同时感受质量的大小。“干料是湿料的1.5-2倍,四年级的孩子虽然还没有学习计算小数乘法,但是却能用灵活的思路解决问题。称出湿料是14千克后,在老师的启发下成功算出湿料的重量是21千克。孩子们自己动手填写各项材料配比表,并观测和记录各项试验数据。看着孩子们解决问题后眼里闪现的‘小星星’,我们也体会到在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中开展教学的成就感。”城阳区育才小学一位老师告诉记者。

  堆肥是贴近生活、有意思有趣味的事情,学校还鼓励孩子们将自己参与堆肥的整个过程写成作文和日记,提高了孩子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

  不仅如此,城阳区育才小学还把厨余垃圾制作酵素设计为课程,教会孩子劳动技巧。而为了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育才小学还组织学生们利用家里的废旧物品制作出精美的小工艺品,来装饰自己的教室。

  (贾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封二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全国两会·聚焦
   第05版:全国两会·聚焦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综合
   第09版:都市+
   第10版:专版
   第11版:专版
   第12版:财智
变废为宝,厨余垃圾实现“零外运”
青岛日报专版11变废为宝,厨余垃圾实现“零外运” 2023-03-08 2 2023年03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