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欣
根据“隐形冠军”概念提出者德国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的定义,“隐形冠军”是指在某一细分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年营业额不超过50亿美元(最初为10亿美元,后来随着发展逐渐调整提升了标准)且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中小型企业。其中,专注是“隐形冠军”的一项基本条件。
但近年来,国内的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等隐形冠军企业却走出了一条与德国隐形冠军不太一样的道路,它们更加倾向于多元化。比如,浙江义乌的双童吸管是全球吸管行业的“隐形冠军”,近年来业务从吸管逐步拓展到可降解膜袋等其他领域;公牛集团从传统开关、插座等扩展到USB插座、爱眼LED照明光源、数码配件等产品。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有人说,这是因为很多中国企业“坐不住板凳”,过分谋求规模。但仔细研究这些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的发展之路后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多元化并不意味着业务板块的盲目扩张。极少有隐形冠军所拓展的新业务,是与传统业务完全不沾边的。它们通常是从传统核心业务出发,在具有技术相通性或者市场相通性的领域进行拓展。以双童吸管为例,材料是吸管创新的重要源头,而在材料上的不断研发投入所积累的技术让双童拓展可降解膜袋业务变得顺理成章。记者曾采访过一家电机检测设备企业,而这家企业之所以将触角延伸到
其他领域,则是因为客户在购买设备时提出了相关需求,“既然也是技术上有相关性的领域,为何不试试呢?”这家企业抱着这样的心态开始研发。
中国的隐形冠军之所以多元化的步伐更为进取,其实与国内隐形冠军成长壮大的产业背景以及当下的市场竞争态势息息相关。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少则具有几十年历史,多则已有上百年,从初创到成长壮大,它们所经历的产业环境与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开始起步的国内隐形冠军企业可以说天差地别。单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智能化浪潮几乎颠覆了所有行业原本的产业逻辑。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现代产品和技术变得非常复杂,产业讲究高度的集成化。对企业来说,也越来越意味着需要更强大的技术和服务集成能力。很多企业都开始从单纯卖产品,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就是这个道理。与德国的隐形冠军相比,中国的隐形冠军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原住民”,因此造就了理念上的差异。
而从竞争维度来看,国内隐形冠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更为残酷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企业雨后春笋般成长,每个行业都有大量创业者涌入,这导致行业更新迭代速度极快。一家单项冠军企业负责人曾坦言,如果只像传统意义上专注于一个领域,很快就会有同行追赶上来,很难始终保持足够强的竞争优势。不断拓展产业边界于是成为很多企业打造更宽护城河的选择。
中国隐形冠军在研发投入上的大手笔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赫尔曼·西蒙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中国企业通过IPO融资后,都会将一大部分资金投入到研发上,因此中国跟德国同规模的企业相比,它的研发团队规模是德国的三倍左右。比如一个光学元器件行业的德国企业,一般研发部门人数大概在3300人左右,如果是中国企业的话,它的研发团队人数在9000人左右。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隐形冠军在全球舞台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多元化的策略和打法或将在未来追求领跑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