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08:琴岛
◆连谏~~~
◆姚法臣~~~
◆张彤~~~
◆王开生~~~
◆阿占~~~
◆张彤
用摄影家的眼光看世界
  油画 潘文逸

  有一天我看到校友们在转一条微信,标题为《这门开了40年的课,教学生捕捉美》。这是一篇记叙母校开设的摄影选修课的,文章里说,虽然四十年间,摄影已经从胶片时代走进数字时代,相机更是升级迭代,但这门课还一直开着。这门课我也选过,选课的时间是1994年,任课的老师叫李浙江,也是这门课的第一位老师。

  李老师真是那种典型的浙江老师,认真又和气。时隔多年,我还记得这门课对我的影响。在传授技法的同时,李老师也会讲一下他的摄影实践。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到自己的不足,这也恰好显现了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后来我到报社工作,在摄影部的同事那里看到一些摄影方面的期刊,在扉页上的编委里,经常能看到李浙江的名字,我才知道他是一个有名的摄影家。

  这门课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做实验,摄影课的后半程主要是讲冲洗胶卷。每周的课后,我们三个人一组,发一台相机、一卷胶卷,用一周的时间拍完,然后拿到暗室里练习冲洗。暗室在三号教学楼的二楼,我现在还能想起暗房里药水的味道,每一个实验台设有水槽、放大机,墙上有一盏小红灯,在冲印照片时,红灯照在同学的脸上,个个像关二哥。胶片洗出来之后,卡在放大机上打试条,测好显影的时长,然后把照片洗印出来,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经常洗出漆黑一片的小黑板,引起一阵哄笑。

  在大致掌握了这些技巧后,我们骗来了一位女同学的标准照底片,想印一张整张相纸那么大的黑白照片,上课时带去,挂在黑板上,搞一个恶作剧。印照片时,我们发现放大机根本放不了那么大的照片,于是就印了一张五寸的,虽然没有起到预想中的轰动效果,但是也让课堂上热闹了一阵。这张照片上的女同学很漂亮,她看到照片并没有气恼,照片在传看一番后,居然又回到了我的手中,就一直夹在我的摄影书里,毕业时我特地请她签了名字,现在想起来,都是很美好的青春往事。

  到晚报工作时,报纸还没有彩印,我们办公室旁边就是摄影部的暗室,摄影同事在拍完片子后,把胶片装到小黑圆盒子里,一边晃一边四处走走,那个小圆盒我很熟悉,可是我在报社并没有用过。当时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还是严格分开的。

  不久,报纸的发展开始加速,我们迅速地开始全面彩印,彩色胶片自己洗不了,都要拿到楼下的彩扩部,暗室也渐渐没有用场了。摄影是拼设备、拼体能、拼技艺的工作,我还记得拍体育片的老师曾跟我形容过,他去拍国际赛事时,旁边国外通讯社的记者“快门响得跟缝纫机一样”,那么多胶片得多少钱呀。不过我们的体育记者在比赛时用的胶片也不少,每个周日,拍摄甲A联赛的记者会把冲好的胶片扫描成电子文件,通过电传的方式传回报社,我如果出差赶上周日,晚上往报社传稿子,就会长时间遭遇占线,有时不得不第二天早晨再传。

  刚开始使用数码相机时,文字记者要拍出一张能用的照片来并不容易。我有一次去拍电影节,所有得奖的演员都会在一个背景板前举起奖杯让大家拍照。由于我没有掌握要领,辛苦拍了一晚上,所有的照片都慢了半拍,不是演员扭头准备离场,就是手已经放了下来,没有一个是举起奖杯的,遭到后方编辑好一顿嘲笑。

  我之所以发现自己不是干摄影的料,也是在一次次采访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的。文娱记者在摄影方面要求很高,为了抢到一张照片,许多媒体都不惜代价。像广东的许多摄影记者都是业内的腕儿,我拍出的片子跟人家无法比。我的一位师兄当时在南方日报做摄影记者,他读书时是一位诗人,1998年抗洪时扛起相机奔前线,拍的照片得了新闻奖。由此我想到,摄影是一个需要激情的工作,而我呢,一是腿不勤,二是拍摄人物时,总担心对方不高兴,缩手缩脚也就拍不出好的片子。

  尽管如此,我还是非常感激当年选修的那门摄影课,我常常像阿Q一样想,虽然某些动人的一瞬并没有被我的相机记录下来,但它们真的存在于我的脑海。毕竟我也曾经无数次地“用摄影家的眼光看世界”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国内
   第06版:要闻·专题
   第07版:打“卡”世界杯
   第08版:琴岛
门口的父亲
犹是旧岁暮春时
用摄影家的眼光看世界
闲话菌菇
岛上的日子
青岛日报琴岛08用摄影家的眼光看世界 2022-11-23 2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