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1949年6月2日,是青岛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青岛正式宣告解放,迎来新生。人们不会忘记,在无数革命先烈鲜血浸染过的这片红色土地上,曾诞生了无数前赴后继的英雄儿女,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为铭记历史,传承青岛热土上印刻的红色基因,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青岛早报开辟“纪念青岛解放74周年特别报道·英雄谱”专栏,探寻红色故事,致敬英雄先烈。
追溯历史,是为了记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还看今朝,是为了激励我们继续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近日,记者采访了家住八大峡街道的烈属、今年78岁的王漪照,她的父亲王柏坪在解放青岛的战争中从事地下工作。1949年5月28日,王柏坪因活动暴露被捕,后被敌人杀害,此时距青岛解放只有5天时间。
父亲一直战斗在隐蔽战线上
“父亲牺牲的时候,我才4岁,所以对于他的一切,我都是从母亲和哥哥口述中逐渐知道的,父亲的精神影响着我的一生。”烈属王漪照自1981年起每年都会到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祭奠父亲王柏坪。“每次过来,不仅是祭奠我的父亲,也想和大家一起祭奠众多牺牲的烈士们。看到有这么多人来祭奠烈士,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王漪照说。
谈及自己父辈的英勇事迹,王漪照激动不已。“如果没有革命烈士的牺牲,哪有如今的幸福生活?”说到自己的父亲,今年78岁的王漪照满脸自豪。她告诉记者,父亲是1924年参加工作,曾在青岛以沧口中学教师身份参加地下革命,平时很少回家,家里人之前也因为担心劝说过他,但是他还是坚持这份事业。
1949年5月28日,王柏坪因活动暴露被捕,后被敌人杀害,此时距青岛解放只有5天。
在王漪照的印象中,母亲平时话不多,得知父亲牺牲后,经常偷偷落泪。“我们家没有父亲的照片,仅存的一张老照片是我从姑姑家带回来的底片。”王漪照回忆称,第一次看到父亲照片时的心情非常复杂,照片上的人感觉熟悉又陌生,“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父亲平时很少回家,加上我当时年纪比较小,对于父亲的印象非常模糊。”
“我父亲做机要工作十几年,一直战斗在隐蔽战线上,做着收集情报、上传下达的工作,需要绝对保密,因此要耐得住寂寞,和人少说话、少交往,因此父亲一辈子都很低调。”说起自己的父亲,王漪照满是崇拜。
“虽然父亲离开已有74年,但他为革命牺牲和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前行。”王漪照告诉记者。
高中毕业后选择支援边疆
王漪照上中学时,很多父亲以前的同事经常过来看她。“小时候不懂,就听他们说是父亲的同事,他们对我很好,会摸摸我的头,陪我聊一会天。等我长大一点后明白了,他们应该是在表达对父亲的尊敬。”王漪照说。
用母亲的话说,王漪照的性格最像父亲:坚韧、认准的事一定坚持到底……在革命家庭的熏陶下,王漪照也一直沿着父亲的道路继续前行。1966年,21岁的王漪照刚刚高中毕业,有一颗种子在心里发了芽——支援边疆。那年,她踏上了去往青海省格尔木市的汽车,这一待就是16年。母亲在1968年去世,从那之后王漪照就很少回家了。“我站在火车站外边,不知道要去哪里,父母都不在了,回到哪里都没有家的感觉。”回想起那段日子,她不禁摇了摇头,每三年一次的探亲假,她总是早早结束假期回到格尔木继续工作。1982年,王漪照回到青岛。“每年过年时,我都要给孩子们讲述父亲的故事。我告诉他们,没有党和政府的养育之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让他们一定要好好报效国家。”王漪照说。
“那个时候,父亲的许多战友对我很关怀。”王漪照深情地回忆道,“虽然父亲不在了,但他的那些战友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我,更让我感受到父亲为革命牺牲是多么受人敬重。”
王漪照的大哥出生于1923年,是父亲的交通员。王漪照说,为了革命任务能够顺利安全完成,大哥担当了父亲的交通员,他曾经为了传递一封密报,从沧口岸边一直划船到日照。王漪照的二哥从小受到父亲英勇事迹的熏陶,后来也参军上了军校。
把父亲的事迹讲给后代听
自从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建成后,王漪照每年都会带着儿子过去看看父亲。王漪照表示,父亲牺牲后那段日子很苦,但都熬过来了。如果有机会,希望后辈们都能够去烈士埋骨之地看一看,把今天的美好生活说给他们听。
“我的父亲是为革命献身的,我的母亲一生默默地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支持父亲、教育我们。在这一点上,我和我的儿女应该向我母亲学习。她一辈子很清贫、很低调,解放前为党做了那么多地下工作,解放后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王漪照说,“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革命先辈那种为了理想信念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更要学习和传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徐小钦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