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修竹,苍桑古木,木门铜锁,堂柱屋檐,更显几分古香古色。日前,晚报小记者走进位于崂山区金家岭街道的青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在馆长的带领下,学习柱础、瓷凳、屏风、景泰蓝等镌刻着中华文明的古物知识,近距离感受其中极致的工匠精神,领略古物背后的奇闻趣事,了解精致工艺品的制作原理。
置身其中感受历史
首先映入小记者眼帘的是一排具有岁月气息的柱础,这些饱经沧桑的“老者”奠定了本次研学的古朴基调。展馆以柱础为核心,纵跨柱础从起源到发展至今的整个历史演进过程,对柱础的文化背景、功能作用、造型形式、雕刻纹样、制作工序和地域风格等做了详细展示。馆长在文物讲解中引用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小记者们细细聆听讲解,并伸手去轻轻感受柱础的雕花纹路。
青岛实验初中的孙东昊沉浸在柱础的世界中,“一排排柱础,它们是传统建筑中最基本的构件,是为了避免建筑的木柱下陷或被地上的潮气腐烂而垫在柱子下面的东西,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它们上面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根据等级的高低有不同的纹样,让古人的大门内外又增加了一些美感。”工匠艺术的气息藏于馆内,小记者们从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中,感受到置身历史长河中的奇妙氛围。
寻找《山海经》“神兽”
大家围在展馆中间的两个景泰蓝缸旁观赏。“这两个缸叫做铜胎掐丝珐琅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景泰蓝。”馆长介绍说,这对《山海经》景泰蓝缸的直径约120厘米,上面运用掐丝工艺绘制了栩栩如生的海兽。馆长引导小记者们在两个景泰蓝缸上寻找《山海经》中形状如牛的鱼、马城山上的飞马、《大荒经》中的龟……小记者们饶有兴趣地端详寻找各种不同的兽。青岛枣山小学的闫雨辰说:“我印象最深的是掐丝珐琅《山海经》纹饰缸,这个大缸雕刻的纹样是山海经里出现的各种神兽,比如狮子和鹿,栩栩如生、美轮美奂。讲解老师介绍说,乾隆时期曾经做了上万件珐琅器,每件精美的工艺品背后,都凝结着中国传统工匠的精湛技艺。”
鉴赏精美的珐琅器
穿过一片别致的休息区,一个全新的空间进入小记者们的视野,这里陈列着大量精美绝伦的珐琅器。“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时俘虏了一批阿拉伯的工匠,使珐琅器的制作工艺传入我国。从明代开始,珐琅器经过漫长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最终在清代发展到鼎盛。”讲解老师介绍。古代珍宝器具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古人生活中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次参观博物馆,进一步提升了小记者们的民族自豪感。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首席记者 张译心 实习生 杨蕙如 小记者 王子乔 赵启峰 闫雨辰 孙东昊
小记者手记
能工巧匠的智慧
王子乔(青岛启元学校):走进铭史堂工匠艺术博物馆,展示风格非常有创意,我们好像闻到了这些历史文物的“味道”,可以近距离接触,研读它们的记忆。这里系统展示了很多柱础,它们形态各异,代表了不同建筑的特点。普通的石头竟能制作得如此精美,还能够经历岁月洗礼保留下来当时的印记,真是很独特的文物记忆。我们还欣赏了很多珐琅工艺器物,件件精美,蓝色来自青金石,也代表着那个时期的强大国力。这些记忆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曾经失散于海外,特别感谢为这些文物“回家”做出贡献、付出心血和财力的人。
赵启峰(青岛宜阳路小学):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博物馆,一个将古人智慧与努力所得的结果“团聚”的地方。正因为有这些能工巧匠,才有博物馆的琳琅满目。由石头制成的柱础,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柱础虽小,花纹中的学问可不少。我还看了“门当”和“户对”,老师告诉我们,门当代表着户中之人的官职。武官的门当庄重大气,根据官职不同,具有不同的兽类,文官高雅一些,上面刻着花和白鹤。户对是俸禄,“档次”越高,俸禄越高。“门当户对”是古代彰显身份的物具,非常有趣。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