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降水增多,因为强降雨引发的城市内涝等险情,考验着消防救援队伍的救援功力。消防救援队伍承担着为人民群众安全托底的重任。在青岛的海边,有一群消防救援人员在苦练潜水救援本领。7月19日上午,记者探访了他们的训练,听救援人员讲述了从灭火勇士成长为专业潜水救援人员的过程。
除了潜水还要练多种技能
7月19日上午9时许,极地海洋世界附近海域。虽然烈日当空,但在一片相对封闭的海湾中,10多名小伙子身着潜水服,腰上缠着安全绳,轮番走进水中,一翻身扎进了水底——他们,就是国家水域救援青岛大队的救援人员。当天上午,大队救援人员在进行公共安全潜水科目训练。
潜水,是救援人员必须掌握的新技能。“在水下救援时,经常会翻起沙土和淤泥,混在水里容易混淆视线。”救援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之前在极地海洋世界的深水池中进行过训练:在一片200平方米的水池里,教员扔下去一个螺丝钉大小的目标物,要求救援人员在10分钟之内找到它……
除了公共安全潜水科目,国家水域救援青岛大队的潜水员们,还要掌握急流救援、岸际救援、基础绳索救援、冰域救援、院前急救等技能。
昔日灭火勇士成水域救援尖兵
很多人不知道,五年前,这些身着潜水服的救援人员,都是普通的消防员。
25岁的刘祥祥,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时年19岁的刘祥祥离开河南老家,成为青岛的一名消防员。“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出警。”刘祥祥称,2017年的一个凌晨,宁夏路发生一起困住四人的交通事故,刘祥祥和战友们赶赴现场救援。当刘祥祥抱住被困人员的双腿将人抬出时,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
“第一次出警,心里有点怕。”刘祥祥称,经过班长的耐心开导,他意识到那种感觉不完全是“害怕”,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从那以后,刘祥祥开始苦练灭火救援本领。2018年,国家水域救援青岛大队刚组建时,刘祥祥报名参加。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水域救援人员,每天中午12时,刘祥祥会下水加练一个小时游泳。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祥祥很快成为队伍中的救援主力。2020年7月的一个傍晚,刘祥祥和同事们在暴雨中出动,在城阳区的涵洞、地势低洼的厂区展开救援。“厂区里积水不是很深,我们无法在救援艇上架上马达,只能划船前去救援。”刘祥祥称,6个多小时内,他们连续从三处地方救出了20多名被困群众。
把救援经验技能传给全省同行
随着经验的不断累积,刘祥祥很快被选为种子选手,到全国各地参加培训。“忘不了2020年在广西学习急流救援。”刘祥祥回忆,练习急流救援时,他要学会横渡急流:当时每秒3到5米的水速,让他喝了不少水,还一度出现电解质紊乱,由于水土不服,训练结束后,他根本吃不下东西——12天内瘦了七斤。
“当时住在森林里,还有猴子来抢我们的衣服。”刘祥祥回忆,当时虽然很辛苦,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刘祥祥通过了培训考核。
一次又一次的培训,让刘祥祥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本领,成为了水域救援的行家里手。这些年,在潍坊、临沂、郑州等地的排涝现场,都出现过刘祥祥的身影。
今年6月,全省消防救援队伍水域救援教练员培训班上,来自全省各个支队的消防救援人员齐聚青岛,接受刘祥祥和同事们的培训——这些学员结束培训后,将作为“种子选手”回到各个支队,训练水域救援人员。
如今,消防救援队伍是抢险应急救援的国家队、主力军,要践行“全灾种”“大应急”的要求。现在紧急情况五花八门,不可能每一起情况都会具体规定由哪个部门去承担——给社会托底,为群众救灾解难,成为消防救援部门的职责。刘祥祥和他的同事们,也将继续坚守在岗位上,随时准备出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首席记者 刘卓毅 实习生 崔闻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