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贴哪好”“贴这吧”……1月22日是小年,这天中午,胶州市胶莱街道宋阎新村脱贫户杨孝亮和母亲拿着青岛市和胶州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送来的“福”字,在院子里“演当”着贴在哪里好。选了几个位置后,娘俩最终决定将“福”字贴在屋子的外墙上。
喜庆的“福”字贴上墙,杨孝亮也打开了话匣子。20年前,一场车祸导致杨孝亮颅骨粉碎性骨折,左眼失明,落下残疾。当时,父母年纪大了且都有慢性病,杨孝亮又不能干重活,媳妇在家照顾他和孩子,偶尔抽空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家里日子着实难熬。家里被认定为贫困户后,日子出现转机,扶贫干部帮他申请了3500元扶贫款,买了一公五母六只羊,为全家种下了脱贫的“种子”。伴随着低保、对孩子学费减免、对老人就医费用减免等政策支持和他养羊的收入,一家人不但脱了贫,而且日子也逐渐好起来。
“鉴于杨孝亮一家的实际情况,脱贫后继续被认定为脱贫享受政策户,像这样的群众在青岛市共有1.35万人,他们在过渡期内享受的政策不变。除此之外,我们也在为他们寻找更多的‘稳定支持’。”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帮扶处处长魏明告诉记者。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这些年里,青岛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联农带农富农,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为脱贫群众铺好“致富路”。魏明所说的“稳定支持”,便是近年来青岛利用衔接资金打造的900余个帮扶产业项目,这些项目累计经营性资产超过17亿元。
那么,杨孝亮一家又是获得了一份怎样的“稳定支持”呢?
自杨孝亮家驱车约半个小时,记者来到了胶州市2021年投资建设的绿村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衔接项目。记者看到,这里90个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种植了西红柿、青椒、茄子等作物。项目确权到五个镇街的23个新村,由青岛绿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中标运营,约定按照项目资产5%的比例,每年向确权的23个新村支付租金200余万元,这些资金通过多种方式覆盖这23个新村的脱贫享受政策户和动态监测户,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新村每年获得的收益主要用于脱贫户稳定脱贫和村级公益事业。其中,用于脱贫户稳定脱贫部分,即以‘分红’或安置公益岗位等形式向脱贫户分发收益。”胶莱街道办事处扶贫负责人宋世学向记者介绍,该街道3个新村30余户脱贫享受政策户参与分红,每户每人年分红500至800元不等。
如此,杨孝亮一家便与距家约20公里的绿村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衔接项目产生了联系。虽然他们一家没有在产业园工作,但因为衔接项目,一家五口人每年可获得2500元左右的分红。这对除去低保金等,家庭年收入七八千元的杨孝亮来说,是一笔不小的保障。
杨孝亮告诉记者,去年女儿研究生毕业并找到了称心的工作,正是因为有党和政府对他们家孩子上学、老人看病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全家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