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08:专版
以国际化空港、现代化海港为中心,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以国际化空港、现代化海港为中心,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青岛阔步迈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是山东省首个民航运行最高等级——4F级国际机场。

  ■胶州湾大桥已成为美丽青岛的一张城市名片。

  ■高铁改变了青岛市民出行半径。

  ■青岛地铁蓝谷快线穿梭于花海。

  ■青岛港航线密度稳居北方港口首位。

  交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交通运输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铁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加速构建起“海陆空铁”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以国际化空港、现代化海港为中心,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与城市交通系统紧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为青岛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青岛先行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铁路:形成放射型路网格局

  铁路是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大动脉、重大民生工程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骨干。新中国成立75年来,青岛铁路运输网络不断扩张,运输能力显著增强,跻身国家重要的沿海铁路枢纽城市。

  青岛铁路历史悠久,拥有山东境内最早的铁路——胶济铁路,它也是中国最早的铁路之一,于1904年全线通车。1986年,胶济铁路复线一期工程和部分二期工程建成,胶济、蓝烟双线开通,结束了胶济铁路单线运行的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青岛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7年,青岛首次开通动车组,驶入动车时代。2017年,中欧班列(青岛)在胶州站首发,海铁联运开启,搭建了“青新欧”跨国货运铁路直达通道。

  截至2023年年底,青岛境内有青荣城际、济青高铁、潍莱高铁、莱荣高铁等13条铁路,运营里程673公里,其中高铁235公里,基本形成北上京津冀、南下长三角、西接黄河流域、东连烟威地区的放射型路网格局。正在加紧建设中的潍烟高铁,将于今年10月具备通车条件,进一步完善青岛铁路网布局。

  公路:路网密度突飞猛进

  公路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青岛,有中国第一条公路——1904年竣工、1907年通车的台柳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面环海的青岛只有一条小白干路可供进出通行。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公路一路向前。1989年,308国道建成。1991年建成当时国内最大的公路立交桥——流亭立交桥。

  1993年年底,济青高速公路通车,青岛境内拥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1995年年底,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通车,“青黄不接”成为历史。此后,双流、潍莱、栖莱、青银、沈海等高速公路以及环绕青岛海岸线的旅游公路系统——市内滨海公路等陆续建成。

  2011年6月30日,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同日建成通车。“一桥一隧”使青岛主城区与各区市之间,特别是与西岸城区黄岛、北岸城区红岛和高新区、胶州上合示范区之间的通行距离缩短了近30公里,加速了同城一体化发展步伐。近年来,随着桥隧收费标准多次降低,胶州湾东岸、西岸和北岸之间的人流、物流等发展要素得以高效率流动。“一桥一隧”还将青银高速、青兰高速、沈海高速等交通大动脉贯通,为青岛“北上南下西进”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进入新时代,青岛公路建设步入引领发展的新阶段。2015年9月,龙青高速公路青岛段通车,青岛市高速公路突破800公里,实现了青岛市所有乡镇半小时内上高速公路,青岛市与所辖市区直通高速公路。

  2019年至今,青岛新机场高速公路、龙青高速二期、青银高速青岛段拓宽、青兰高速公路改扩建、潍青高速、明董高速等项目陆续建成通车。

  截至2023年年底,青岛公路通车里程1564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19公里,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全省第一位;普通国省道2231公里,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一级公路占比43.9%,国省道干线服务品质大幅提升;农村公路12494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村内通户道路硬化基本完成,高标准实现“村村通”“户户通”。

  海港:加快迈向世界一流港口

  以港兴市,向海图强。

  1892年,青岛近代第一座人工码头——青岛前海栈桥兴建。此外,在青岛河入海口以南兴建“衙门桥”。这两座码头的兴建,是青岛建港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疏浚、修复,青岛港由战争年代破败残缺、港口淤滞、不堪使用的状态复苏为新中国重要的对外经济贸易口岸之一。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支线小港,到如今超过200条航线,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航线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从1949年货物吞吐量仅72万吨,到如今跃至世界第五大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6.8亿吨;从1976年开启第一艘集装箱船“旺翔丸”轮的装卸作业,到如今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800万标准箱,平均每秒吞吐近1个标准箱;从百年大港一个港区,到吹响“挺进西海岸”的号角,强力推进前湾港区建设,再到开发董家口港区……75年间,青岛港勇立潮头,破浪前行,实现了港口能级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2019年以来,随着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实施,青岛港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在山东港口发展中的龙头地位更加高昂。

  伴随港口能级提升,港口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货物装卸由以往肩挑手抬发展到现在的自动化,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国首个全系统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全球首个全流程自动化件杂货纸浆码头等一系列首创项目在青岛港拔地而起,港口发展向绿色智慧全面转型。

  前不久,《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得交通运输部、山东省政府联合批复。新版总规全面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青岛港口的发展重点,提出构建“一湾两翼辖六区”的总体发展格局,即青岛港将环胶州湾和南翼董家口、北翼鳌山湾布局发展,下辖老港、黄岛、前湾、海西湾、董家口和鳌山湾共六大港区,未来将建成“世界一流强港、航运物流枢纽、区域经济引擎、魅力活力空间”。

  机场:通达国内,拥抱世界

  一条3公里左右的跑道,能将一个地区和世界连接在一起。作为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机场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沧口机场为雏形的青岛机场开始运营,中国航空公司上海—南京—海州(今连云港)—青岛—天津—北平航线正式开通,这是青岛第一条民用航空运输线,标志着青岛航空运输的开始,但几经波折后停航。1944年,流亭机场建成。

  75年间,青岛民航运输事业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1958年7月,民航青岛站组建。1982年8月5日,一架机号为450的苏制安—24型飞机徐徐降落到流亭机场跑道上,中国民航青岛站正式复航。

  随着城市对外开放步伐加速,1992年,国务院批复民航青岛站对外国飞机开放。1994年9月7日,青岛至日本大阪航线成功首航,这是青岛乃至山东的首条国际航线,为青岛打开了一扇对外开放的大门。2012年,青岛至法兰克福、青岛至洛杉矶航线开通,成为山东省首条洲际客运航线和货运航线。至2019年,流亭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已达到2556万人次。

  着眼于未来城市发展所需,应对流亭机场运行能力日趋饱和的情况,青岛新机场建设提上日程。2014年,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获得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立项,2015年,胶东国际机场开工建设,2021年8月12日投入使用,成为山东省首个4F级国际机场,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同步关闭。

  转场以来,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加速构建“联通国内、日韩为主、通达洲际、服务上合”的轮辐式航线布局,门户枢纽功能持续进阶。至2023年年底,已开通国内外客货运航线260余条,3小时航程可通达全国90%的省会城市、大中城市,亦可通达日韩等国家。2023年完成旅客吞吐量214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万余吨,创历年货运量最高纪录,加速迈向“世界一流、国内领先”国际枢纽机场。

  通达国内,拥抱世界。一条条畅达的“空中动脉”,让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速崛起。

  公共交通:两网融合让出行更美好

  75年来,青岛公共交通发展迅速,为市民通勤生活提供了便利。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市内交通站成立,经营路线3条:东镇—中山路、大窑沟—四方、大窑沟—沧口,营运里程26.4公里。1951年4月,青岛市交通公司先后恢复了大窑沟至李村、李村至大崂、东镇至四方等路线,营运路线增至8条,长度增至90公里。1961年1月,青岛建成开通山东省第一条无轨电车线(火车站—东镇)。

  1986年,由于市区客流量迅猛增加,青岛市小公共汽车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乘车难”问题,但运营上存在不规范现象。1999年年底,全市小公共汽车全部转营为标准型出租车,小公共汽车消失在青岛街头。

  近年来,青岛积极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公交线网布局,逐步构建起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的“快—干—支—微”公交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全市现有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932条,全长近2万公里,运营车辆1万余辆。

  在青岛城市交通建设史上,地铁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2009年8月,《青岛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9-2016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准。2010年下半年,首条地铁3号线全面开工,2015年12月北段开通,青岛在全省率先进入地铁时代。2016年12月,3号线全线通车运营。

  今年4月,6号线一期开通,青岛地铁运营线路达到8条、348公里,运营里程居国内前十。主城区初步实现成网运营,169座运营车站串联七区一市,高效衔接胶州湾东岸、西岸和北岸,线网日均客流稳定在“百万量级”,最高日客运量235万人次。目前,青岛地铁在建线路9条、158公里,将在2028年前陆续建成,为市民营造高效、舒适的出行环境。

  经过多年努力,青岛已基本形成以地铁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多层次公共交通网络,有力保障了城市运转、缓解了交通拥堵、降低了出行成本,支撑了城市空间扩展。2023年,全市城市公共交通总客运量达到12亿人次、同比增长26%。其中,全市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202万人次,地铁日均客运量129万人次,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29.3标台)、乘客满意度(92%)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青岛先后获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和“全国首批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城市”。

  当前,随着地铁加速成网,青岛公共交通正呈现出公交地铁“两网融合”的发展态势。地铁的快捷性和公交的灵活性将更加深度融合,引领这座品质之城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周建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国内
   第05版:要闻
   第06版:青报调查
   第07版:要闻·专题
   第08版:专版
   第09版:专版
   第10版:专版
   第11版:专版
   第12版:专版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版
   第15版:未来教育
   第16版:公告
青岛阔步迈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青岛日报专版08青岛阔步迈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2024-09-30 2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