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涛
高质量党建是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保障。对区域发展而言,如何点燃党建引领这一“红色引擎”,将“红色引领力”转化为“发展向心力”,是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崂山区中韩街道通过持续加强党建引领“三区联动”,全面促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蹚出一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所谓“三区”,即校区、园区、社区。2024年以来,中韩街道根据崂山区委“提质争先年”有关要求,发挥高校院所、产业园区等不断集聚的优势,全面推动校区、园区、社区间的党建联动从“双向互动”向“多维融合性联动”发展,打造“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共融”的共驻共建新模式。
具体而言,通过加强党建引领“三区联动”,高校院所可以通过园区、社区延伸育人链条,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获取配套服务;产业园区可通过高校、社区,为入驻企业提供前瞻性科研成果或专利技术支持,并获取发展空间和服务保障;社区则可通过高校、园区的发展链条,盘活优质资源,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经前期试点,日前,中韩街道正式发布《关于加强党建引领“三区联动”,促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工作方案》,梳理出95项“共享服务清单”、制定12项共建项目、挖掘13处共享空间,通过聚企业、建平台、优生态,推动人才、产业、服务在区域化党建内互动耦合、加速蝶变。
延伸人才培育链条,让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高校院所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站上新起点,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高校该如何扛牢自主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重任?除不断塑强自身优势外,还应通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延伸人才培育链条、推动越来越多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中韩街道集聚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一批高校院所,是全市高校院所分布最密集的镇街之一,是各大高校院所延伸人才培育链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
“三区联动”延伸人才培育链条。高校院所通过组织学生进企业、进社区,提升青年人才综合素质。其中,可以发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提前适应毕业后工作生活场景;可以在园区企业内的实习、实训和实践基地,实现“企校双制、工学一体”;还可以在社区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推动学生深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和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比如,中韩街道团工委坚持党建带团建,积极推动辖区春光山色、东韩馨悦等10个社区,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三所驻区高校的30余个学院建立起有效链接,确立“春光暖心营”“科普深蓝,向海问药”等20余个共建项目,目前已为近千名高校大学生搭建起基层社会实践平台。
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坐落于青岛创盛仪器仪表产业园的青岛星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正是依托于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相关科研成果孵化而来,是一家致力于建设单细胞技术与仪器共性技术的平台,其研发的相关设备已进入欧洲市场。同在该园区的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也正在加大与高校院所产学研深度合作,以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落地生“金”。“目前,公司已与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在多个领域达成密切合作。”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产品研发总监孟坤透露。
“以党建引领‘三区联动’为契机,我们积极发挥高校智库在提升新质生产力上的促进作用,在产业园区、高校周边设立‘产学研交流驿站’,并鼓励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共同体,建立‘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机制,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项目对接会,持续增强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韩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免除人才后顾之忧,为产业发展集聚人才
随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中韩街道“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场景持续丰富。
“产城人”融合发展,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日前公布的《张村河片区城市设计方案》提出,要创造青年人才创新环境,加快培育和发展更多新质生产力。将张村河片区作为“产城人”融合发展的主阵地,中韩街道以党建引领“三区联动”为抓手,“软硬兼施”营造宜居宜业的青年人才发展生态。
中午时分,青岛创盛仪器仪表产业园内,一张张年轻面孔自写字楼电梯间鱼贯而出,他们希望参加园区组织的“手工团扇DIY”活动“换换脑”。“园区内现有各类人才500多人,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其中科技人才占比达到50%以上。”青岛创盛仪器仪表产业园招商总监高莉告诉记者,中韩街道将人才服务与楼宇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在园区内打造人才家园等,不断丰富人才服务场景,为园区企业员工塑造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中韩街道党工委还紧盯托幼、就业、健康等与职工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热点,整合社区资源打造园区托幼、睦邻就业驿站、健康义诊服务等一批联动项目,免除人才在崂发展的后顾之忧。“这些项目正是基于校区、园区、社区间的‘多维融合性联动’所打造。以托育服务为例,我们通过校地共建大学生志愿者,壮大托育服务力量,为株洲路、深圳路周边园区职工提供优质低价的托幼服务,解决园区企业人才子女的托育难题。”中韩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街道已在东韩、春光山色等多个社区试点推出这项服务。
中韩街道还通过完善空间载体等硬件配套,为产业发展集聚人才。例如,打造青岛海洋人才创新园,致力于汇聚全球海洋人才和创新资源。“我们将加强与校区、社区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同时,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青岛海洋人才创新园运营公司董事长王宾说。
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产城人”融合的最终落脚点。在促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全新语境下,中韩街道,将如何通过与校区、园区的联动,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从牟家等社区的探索实践,或可窥斑见豹。
2004年,牟家社区“撤村改居”。两年后,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正式启用。牟家社区所在区域,由此成为青岛市最具代表性的高等教育区之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积极借助一墙之隔的海大资源,丰富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牟家社区党委书记牟孝勇表示,社区与海大签约,建成海大后勤配套商业网点,为校区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每年增加社区集体经济收入1400余万元。“我们还结合周边园区资源、海大学子所长,开通了‘牟邻家’点单小程序,提供英语口语、项目孵化等惠民课程20余项。同时,推出‘睦邻周末’特色项目,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的青春表达与传统文化在社区一线实现了‘双向奔赴’。”
北村华兴社区则通过与第三方企业合作打造凤鸣北都数字经济产业园,促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顺畅流通,赋能社区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园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全力构建新型多元数字生态系统,加速打造崂山区产城融合新标杆、数字经济示范产业园、数字经济企业与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园区负责人史同坤介绍,该产业园由写字楼和商业楼宇组成,目前已分别完成招商入驻60%、80%。“我们还在园区内打造了‘凤鸣链企’企业服务平台,为创业型企业设置了孵化中心、孵化培育中心和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财税代理、政策指导、专题培训等一系列服务。”史同坤说,园区在为高校毕业生及周边居民搭建创业平台的同时,还将通过商业配套的不断完善,满足各类人才的商务会谈、休闲小憩等需求。
在组织链条上,变条块分离为黏性融合;在发展模式上,变有限互动为多维融合开放共享;在治理维度上,变陌生社会为熟人社会;在服务方式上,变供需脱节为精准投放,形成全方位“开放共享、互联互通、互惠互利、可感可知”的共驻共建、共享共赢新局面。在中韩街道,基层党建的“红色引领力”正源源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