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海天一色,碧波荡漾。在胶州湾海平面百米之下,青岛胶州湾第二隧道(以下简称“胶州湾二隧”)如巨龙潜海。
8月6日,记者深入胶州湾二隧主线北线盾构段“深蓝号”盾构机内看到,前端刀盘在机械轰鸣声中不停地缓慢转动,“啮啃”岩石,昼夜不息,以每天8.4米的速度向前掘进。30多名建设者各司其职,有的正在调试盾构机各类参数,有的则正在进行隧道内部二次结构作业。
“在市市政公用监督站的监督,以及各参建单位的努力下,目前‘深蓝号’盾构机已掘进572米,顺利完成了542米上软下硬地层掘进,并完成‘待机’调整,更换了更坚硬锋利的刀具,转入全断面硬岩地层掘进。”中交隧道局胶州湾二隧项目经理干聪豫告诉记者,此次待机调整意味着接下来隧道盾构机掘进从“吃土”为主转到“啃岩”阶段,接下来全力攻克全线最关键的2645米硬岩地层。
创新施工工法“解难题”
头顶是汪洋大海,前方是复杂地质,周围被多样的水文地质环境包围……相较2011年通车运营的青岛胶州湾隧道,胶州湾二隧建设条件更加复杂,将创造“五个世界之最”——世界建设规模最大的海底公路隧道、世界长度最长的海底公路隧道、世界上穿越大规模断层的最大断面海底隧道、世界上水压最高的超大直径盾构隧道以及世界上首座超大直径盾构与大断面钻爆法隧道海中对接的海底隧道。
面对复杂的施工环境,中交隧道局胶州湾二隧项目团队“对症下药”,实现对掘进参数的动态实时分析,创新研发渣土自动化测量系统、泥浆参数自动化测量系统、盾构掘进动态分析系统,构建了以地质分析为基础、以盾构掘进动态分析为方法的泥水盾构高效掘进分析模型。此外,项目还借鉴以往成功经验,运用“制浆—运浆—注浆”一体化同步双液注浆系统,实现盾构同步注浆全面自动化,有效降低了隧道上浮变形和地层沉降量。
解锁智能建造“新场景”
在建设过程中,胶州湾二隧项目向“新”提“质”,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应用,“最强大脑”加持使项目管理“耳聪目明”,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即便在海平面数十米以下的施工一线,5G融合通信网络和北斗定位系统也能保障数字化系统稳定运行。该系统串联起手机报验协同App、5G巡检单兵设备、AI高清摄像机、空气检测传感器、人车定位芯片等一系列物联网设备,管理人员只要通过平台就能随时了解盾构机的掘进情况,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指挥准备。同时项目开发手机App,可实现一线工人反馈建议、意见等功能,强化班组建设在施工中的作用。此外,项目对小到安全帽,大到设备、车辆甚至隧道等全部进行了智能升级,可实现现场人员、车辆、装备的实时定位与监控,真正落实“人员管理一张图”。
项目还以数字化助力智慧工地建设,实现实体工程在信息网络中的数字孪生。“先前线下的工作流程全部转换成了线上信息流。一线管理人员只需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报验数据,包括现场质检资料、计量计价、地质预报等信息都能同步链接到每个BIM模型构件上,同步生成一套完整的孪生数字档案。”干聪豫介绍,未来项目竣工后,这套数字档案将替代传统的纸质档案,实现原生电子档案单套制移交。
全长17.48公里的胶州湾二隧工程项目西起西海岸新区淮河东路与千山南路交叉口以东,在海泊河口登陆东岸城区,主线衔接杭鞍高架,终点位于新冠高架与杭鞍高架互通立交范围内。
项目建成后,我市将迎来“双隧时代”,进一步加速青岛与黄岛的交通联系,刷新环湾交通一体化“进度条”,进一步实现“青黄便捷”,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胶州湾东西两岸同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