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初冬时节,位于市北区浮山后片区的中联运动广场内,前来运动的人们在宽敞明亮的室内羽毛球场内尽情挥洒着汗水。简约大气的工业风,30多片崭新的羽毛球场地,吸引了不少运动爱好者前来打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处便民、利民的文体活动中心竟由闲置煤库更新改造而来。
20多年的煤库有了新角色
大烟囱和老煤库,曾是供热季的城市记忆。1999年冬天,位于劲松三路青岛能源热电集团浮新供热站的110米高大烟囱和燃煤锅炉正式开始服役,在此后20多年里,每个供热季储放在煤库内的1万多吨煤炭,为周边3.6万户居民送去温暖。然而,因燃煤供热所带来的重车运输、煤渣撒漏以及烟囱、煤场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
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青岛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将市区供热燃煤锅炉“煤改气”工作纳入市办实事及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2022年浮新供热站正式启动改造,大烟囱 “退役”。同时,4台燃气锅炉取代了5台燃煤锅炉,供热辐射面积也由以往330万平方米扩大至800万平方米,“燃煤”变为“燃气”后,供热能力翻了一番。
煤库“下岗”不单是供热能源结构得以革新,更节省出大量空置面积。据测算,经过“煤改气”后,浮新供热站内释放出了近七成空间,空置厂区再利用工作随之展开,这对城市空间资源的重新配置意义重大。“考虑到周边住宅区密集,居民普遍对体育健身场地有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我们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让旧煤库‘再上岗’,变身一处可健身、可休闲的文体活动中心。”青岛能源热电集团浮新供热站负责人逄金法表示。
这处面积近1.2万平方米的闲置储煤场空间高大、结构清晰,原有斑驳粗糙的内墙具有强烈的工业质感。新场景设计基本保留了这一气质,使之成为建筑内部空间的“底色”。经过改造加固后,这里成为青岛首个利用空置煤库改造的文体活动中心。通过置入体育产业,既满足了周边居民公共体育娱乐的新需求,又为存量的城市空间开发了与之适配的新功能。
如今的供热站更像“写字楼”
今年浮新供热站正式启用燃气锅炉,不仅旧煤库实现华丽转身,全新的供热站也不再“灰头土脸”。
燃气锅炉房整体外观设计就如同一座写字楼,来往的路人甚至不会注意到这是一座供热站。
“以前会有机器噪音和粉尘,现在干净多了,而且还很安静,从旁边路过也听不到机器运行的声音。”一位住在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煤改气”后的诸多变化让他印象深刻。
“把锅炉负荷提高30%。”“收到,调试完成。”近日,记者走进明亮整洁的浮新供热站主控室,工作人员正坐在电脑前调试锅炉参数,墙上巨大的电子屏幕中实时显示着供热运行情况,锅炉内的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一目了然。
与调度中心一墙之隔,就是全新投用的燃气锅炉房。除了正在轰隆运行的4台10米多高的燃气锅炉外,不见一名工作人员,锅炉房内一尘不染,让人耳目一新。
如今的燃气锅炉就像家里的燃气灶,只要拧开阀门,热量就会送达,数据还会实时上传到控制中心。在这里工作了17年的锅炉班长程普云告诉记者,“以前锅炉房里煤灰很多,即使每天清洁,地上还是有一层薄薄的粉尘。供热期间我们需要往燃煤锅炉链条上不断添放煤炭,都是灰头土脸的。现在工作环境变化太大了,明亮干净,绿色节能,我们通过对讲机与主控室沟通,就能实现对锅炉远程控制,在新环境中工作动力也更足了。”
对于城市而言,“煤改气”后更为直观的变化就是“空气质量变好了”。据测算,仅东岸城区每年就可节约煤炭约125万吨,二氧化碳减排约115万吨,实现颗粒物和二氧化硫零排放,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也将大幅度降低。
记者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青岛已陆续对15个热源点进行优化整合,新建燃气锅炉32台,关停燃煤锅炉56台,东岸城区即将全面完成“煤改气”。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不断提升了城市品质,让更多美好的变化在百姓身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