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10:艺术青岛
记者手记~~~
在阔大、湛蓝、瑰丽的大海洋背景下,解构文学、史学及美学意义与价值,对于彰显一个地域的深蓝之境可谓意味深长——~~~
记者手记
文学的故乡与城市的名片
  ■小麦岛东侧的海岸。   本版摄影 王 雷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192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格拉齐娅·黛莱达,出生在意大利撒丁岛,被誉为“撒丁岛之声”。其代表作《风中的芦苇》成为那个时代撒丁岛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与女作家记忆中魂牵梦萦的故乡风光彼此交融,构成了黛莱达式的精神原乡。

  “有一个故乡,就意味着你并非孤单一人。”文学与故乡彼此投射、映衬、渗透,成为作家之于某个地域最忠诚的精神寄托和写作基调。若没有“鲁镇”和“未庄”,焉能有鲁迅,有孔乙己、闰土和阿Q。同理类推,老北京与老舍,湘西与沈从文,上海与张爱玲,乃至当下的王安忆、金宇澄。作家与故乡互为舞台,故乡的印记时时反衬在他们的作品中,并飞越时间的维度,成为各自独立独行的“文学符号”。

  在文化纪录片《文学的故乡》里可以看到,几乎每个有成就的作家身后,都有一个故乡的背影,都有某一片土地所赐予的地缘文化:胶河流过莫言的高密平原,黑龙江流过迟子建的冰雪北国,梭磨河流过阿来的故乡,丹江流过贾平凹的商州乡村,黄河穿越刘震云的延津世界,里下河流进毕飞宇的苏北水乡。

  很多人向往一个城市,或许正是基于某个作家给予这里旗帜鲜明的“文化标签”。像时下很多人正是看了散文作家李娟笔下的《我的阿勒泰》,而去新疆寻找那片“向日葵地”。作家和其笔下的文学作品,作为深入城市文化基因的“IP”,是每个地域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挖掘这里的人文脉络和风土人情,以及扩大一个城市的“朋友圈”,有着不可限量的文学能量。

  作家与地域写作,是一种深沉而愉悦的文化自觉。“自古以来,青岛所在的胶州湾就是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学的重要创生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荣聘教授张志忠表示,当代青岛作家在海洋文学上的接力创作则是文脉的传承与延续。

  当下,青岛将海洋作为一种清晰而明亮的文学主张,未来可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首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青岛日报聚焦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工赋青岛
   第06版:专版
   第07版:未来教育
   第08版:未来教育
   第09版:专版
   第10版:艺术青岛
   第11版:艺术青岛
   第12版:青报读书周刊
文学的故乡与城市的名片
从文学进入海洋的深蓝旅程
青岛日报艺术青岛10文学的故乡与城市的名片 2023-11-20 2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