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人勤春来早,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早已嗅到经济回暖的气息,开春后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春节后上班仅一周,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已有4041户。这是我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开办更便捷的缩影。
企业活则经济活,市场主体有活力则经济发展有活力。如何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激发企业活力?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我市纵深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打通“准入”“准营”“运行”“退出”全链条的体制梗阻,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优化提升企业开办服务水平,同时坚持“自由出生、激发活力”与“底线监管、健康成长”并重,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把青岛打造成创业投资的热土。
营商服务再升级,企业注册登记90%以上全程网办
春节假期后的首周,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内人来人往。
位于4楼的企业开办专区内,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并不算多,有的窗口几乎不用排队,来了就能办。
与大厅内略显“冷清”的现场办理截然不同,“线上”申请办理后台却是另一番忙碌的场景。随着企业开办流程的不断优化升级,如今企业注册登记90%以上都是全程网办。
往年,一般元宵节后才会出现的企业开办登记高峰,提前就到了。这股时不我待的创业热情,其实春节前窗口工作人员就已感受到了。“到了年底大家往往忙年去了,来办事的很少,今年春节放假前几天却依旧人来人往。” 市行政审批局行政审批服务一处副处长于斐坦言。
2月2日上午,一家医药健康企业的负责人席光春急匆匆赶来,他拿出一摞子准备齐全的材料递给窗口工作人员,要对经营范围进行变更登记。“经历新冠疫情,人们更加注重健康,中医药调理将是大趋势,对我们医药健康产业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年前我们公司有针对性地研发了新产品,节后刚上班,就赶紧来办理经营范围变更,推动产品尽快上市。”
企业开办是创业者迈入市场的第一步,不断完善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企业开办“零费用”“零距离”“一站办结”“一体推进”等改革举措,也为企业“入市”增添经济发展动力按下“加速键”。
过去一年,数字也见证了青岛市场主体竞相迸发的活力,托起了经济发展基本盘。
据市市场监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6.25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0.6万户。截至2022年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05万余户,同比增长4.7%,其中外资企业13987户,注册资本1625.25亿美元,同比增长11.01%。
即使经历疫情冲击,青岛各类新设市场主体仍如雨后春笋,平均每天新增700余个“小老板”,这是对营商环境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青岛发展前景的信任。
优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监管,多项服务“零跑腿”“零成本”
2月1日上午9时左右,潘秀虎从黄岛区风尘仆仆地赶到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将春节前就已准备好的材料递交到企业开办窗口,让他没想到的是,不到半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企业注册登记等相关手续,当天上午就拿到了青岛天一木素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和免费印章。
“节前公司就与市市场监管局的核准人员进行了微信沟通,筹备工作基本到位,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好了营业执照,我们很快就能开工了。”潘秀虎供职的是一家新开办的机械制造类中外合资企业,他表示实体经济发展正处于恢复期,他们公司瞅准了这一机遇,准备借助外部技术力量发展先进机械制造业,这与青岛当前重点产业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他们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对企业来说,拿证快了,等待产生的相关隐性成本便大幅降低,生产经营更快开启,门店更早开门迎客,还能获得更多的收入。
近年来,青岛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企业开办时间从8.5天到3天再到如今的0.5天。在全国首创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智能表单”改革,大幅提升登记一次性通过率……企业开办不断提速的背后,是营商环境优化的底层逻辑,可更大程度上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不仅仅是速度,在青岛,新设企业变得越来越便利。我市以平台思维再造企业开办流程,线上实现“一网通办”,企业不需到现场,只要通过“企业开办智能一体化平台”就可实现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等业务的“全程网办”“即时办结”,让企业登记零跑腿成为现实。
而为新注册的企业免费提供印章和税务Ukey,让企业开办进入“零成本”时代,折射出青岛对创业者满满的诚意。
“重生轻死”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前的“通病”,一直以来主管部门将更多精力放在市场准入上,对退出机制的重视程度不够。
优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监管,企业注销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2020年,简易注销全程电子化功能在青岛全面上线,符合条件的企业注销手续一个网站就可办完,并且公告时间由45日压缩为20日。
针对出资人或主管单位已经注销或者被撤销,导致企业难以办理注销登记的“退出无门”的难题,2022年,青岛又实施了“代位注销”;为让受到疫情冲击暂停营业的企业有个缓冲期,我市首次设立了歇业制度。
退出市场正变得越来越简易,退出成本越来越低,更早地为企业重新出发蓄力,促进了市场主体优胜劣汰和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
找准难点、痛点、堵点,有的放矢、量体裁衣,这样的营商服务是吸引众多经营者的魅力所在。今年1月,我市出台的《关于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优化市场准入服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打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
全国首创“服务型执法”模式,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
法治化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而市场主体准入门槛的放低,并不意味着放任,而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聚力打造公正公平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雨虹”是防水材料的驰名商标,但个别商户未经商标权利人许可,便擅自在自家门头店招上使用该商标,侵害了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并没有简单地一罚了之,而是秉持审慎处罚“轻违法”的理念,通过现场调查、耐心细致地沟通、释法明理、责令改正,最终以不予立案方式成功处置了十起涉嫌侵犯“雨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事件。
侵权商户不但主动去除了相关涉嫌侵权文字标识,并且在执法人员的牵线搭桥下,有的商户还和投诉人签订了商标使用许可协议。
一名商户表示,相比一罚了之,这种监管方式能够帮助他们从根本上重视、解决问题,还让人心服口服。
去年,青岛在全国首创“服务型执法”模式,对首次违法、危害较轻、非主观故意、积极整改的企业,以教育、帮扶、普法等柔性执法方式为主,用好“免罚清单”。三年来,市场监管部门落实轻微违法不予行政处罚事项108项,累计为企业免除罚款8080余万元。
宽严相济、法理相融。轻微违法不予行政处罚,并不代表企业的任何违法都可以被容错,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违法行为,重拳出击、绝不姑息。
优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监管,青岛的做法张弛有度,既有严厉的手段,也有包容的柔情,更有服务的“硬核”措施,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也让企业充分感受到市场监管的温度。
平度市眼睫毛产业市场份额占全国产量的80%,共有睫毛生产及关联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1260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企业融资困境,我市市场监管部门联合银行推出以房抵贷、农担贷、流水贷等为主的“眼睫毛”贷,既解决了有抵押物的大额资金需求,又解决了没有保证金的短期资金需求。
疫情三年,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遭遇了巨大的压力,面临经营困难,我市从税费优惠、房租减免、金融支持、就业培训等方面推出了一揽子支持举措,最大程度上扶持其发展。去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还联合部分银行开展了“政银携手助小微”活动,累计投放贷款42.6亿元,有效解决了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今年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我们计划联合银行再投放贷款100亿元,提高服务企业的精准度。”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服务促监管,围绕优化市场环境、营商环境,我市将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上发力突破,让各类市场主体在青岛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