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文/图
“扫描电镜下,矿石样本的纹理结构多种多样,可以据此判断矿石的硬度、强度……”11月23日下午,山东科技大学矿山岩层智能控制与绿色开采重点实验室大楼内,伊朗籍副教授纳赛尔正用略带“青岛味儿”的普通话指导学生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判断矿石的特点。这是他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赛尔主要从事油气储层地质力学与岩石工程研究。2014年,纳赛尔第一次来到青岛,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攻读博士;2018年,他入职山东科技大学,成为一名教师。如今,纳赛尔在青岛学习、工作、生活已有8年,8年时间里,他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更见证了新时代青岛、山东乃至中国的飞速发展。
2015年,在纳赛尔的“安利”下,妻子阿瑞苏跟随他的脚步来到了山东,在济南的齐鲁医学院主修心血管专业。两人分居济青两地,每隔一到两周见一次面,动车成为他们经常乘坐的交通工具。从“和谐号”到“复兴号”,动车的速度更快了,行驶的时间更短了。“以前要跑到火车站或代售点买票、取票,现在用手机App就能买票;以前乘车要用纸质票,现在扫扫二维码就可以了。”纳赛尔细数山东交通的变化,感慨这变化给夫妻俩带来的便利。在他眼中,中国的发展变化不仅体现在交通上,更体现在城市更新的每一个角落——高楼大厦更多了,道路更宽了,社会服务更周到了……“我们学校建设了更多高端的实验平台,学科建设也发展得很快。”纳赛尔说。
在青岛的日子里,除了上课、科研,纳赛尔经常到大街小巷走走转转,吃青岛地道的海鲜,体验城市文化,跟着市民学方言。“上哪来?”“哈啤酒、吃蛤蜊去!”纳赛尔的“青岛话”张口就来。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他总会走进街道、社区,感受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此外,每天到办公室,泡上一杯茶,放上几粒枸杞,几乎已经成为纳赛尔“雷打不动”的习惯。
“以前在山东的伊朗人并不多,这些年翻了好几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开放合作平台,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道路,这也是一条和平之路、文明之路、开放创新之路。”纳赛尔说。
“我要做中伊友好交流使者。”教学之余,纳赛尔也致力于中国与伊朗的教育、科技、文化、人才交流。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期间,纳赛尔协助伊朗驻华大使馆开展工作,向伊朗政府官员介绍了山东和青岛经济、文化特色。此外,他还通过国际交流平台向国外朋友推介山东。在纳赛尔的努力下,已有15名国际专家申请或者加入了在山东的科技合作项目,80多名国际学生申请到山东科技大学学习。目前,他正在推动中伊两国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油气开采方面的合作。基于在推动山东、青岛在国际交流方面做出的贡献,纳赛尔在2021年获评山东省荣誉公民、山东省友好使者等称号。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纳赛尔也主动加入其中,他多次研读中文版、英文版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经过短短几十年努力,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成就很了不起。中国的发展经验对很多国家都有借鉴意义,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纳赛尔说。他对报告中提到的“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等论述印象深刻。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同样令纳赛尔印象深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中国的8年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扎根中国大地的,也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更是有决心实现的,相信中国式现代化也一定会为世界贡献成功经验。相信中国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山东、青岛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纳赛尔对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