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志文 文/图
每天晚上,他们走街串巷,顶着刺鼻的气味,推桶、挂桶、倾倒、转运垃圾……他们是环卫队伍中的“陌生面孔”——生活垃圾清运工。近日,记者跟随李沧区环卫总公司清运分公司的生活垃圾清运工,体验入夜收运生活垃圾的全过程。
17点30分,记者来到李沧区环卫总公司清运分公司位于东川路的停车场,多辆不同吨位的垃圾收运车依次停放,车体干净整洁、无异味。众多收运车辆当中,两辆载重25吨的收运车格外显眼,有着8年从业经验的姜新是其中一辆的“主人”。
“为什么说我们是环卫队伍的‘陌生面孔’,因为我们昼伏夜出,居民们几乎看不到我们。”姜新原本是一名走南闯北的货车司机,38岁时,他改行成为一名生活垃圾清运工。
在李沧区,生活垃圾清运工“夜出”的时间为18点30分。出发前,姜新的固定项目是给收运车做一个常规“体检”,检查机油、电路、车灯、仪表、轮胎等部位,确保收运车“健康”作业。
“刚工作时,我主要收运李村周边小区的生活垃圾,一天大约收运7至8吨。现在,收运线路逐渐拉长,收运点位也逐年增加。”姜新告诉记者,随着李沧区东部快速崛起,2019年,他开始负责收运李沧东部部分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一晚上,姜新的收运车收运生活垃圾约300桶,行车约60公里,涉及近20个居民小区。“收运车最多能装12吨垃圾,遇到春节等节假日,垃圾一次运不完,就要折返两趟,凌晨回家是常事。”姜新说。
临近18点30分,停车场里的收运车陆续发动,车辆的轰鸣声响彻场区。姜新换上了后背印有“洁净进万家”的工作服,驾驶收运车驶出停车场。随姜新一同出发的是他的“老搭档”张师傅。姜新主要负责开车、操作拨杆、运输垃圾,张师傅则是推桶、挂桶的主力。
18点35分,收运车抵达位于柏水路的清运点,路边放着20余桶厨余垃圾。车辆停稳后,这对“老搭档”开始了当日的工作。姜新在车后两米处放置锥形帽,提醒过往车辆注意避让;张师傅则在车尾附近地面铺上地毡,收集收运过程中撒漏的垃圾。
准备工作完成后,姜新和张师傅开始将垃圾桶推至车尾的挂桶架上,三个桶为一组。姜新操纵拨杆将垃圾桶翻扣至车厢内,整套动作娴熟连贯,全程不过十几秒。空桶落下之后,姜新和张师傅将桶推至一边,然后,一起推桶、挂桶,操纵升降拨杆。记者注意到,二人动作配合默契,几乎没有空手或站立等待的情况。没过多久,20余桶厨余垃圾被收运一空,用时4分20秒。一年近5万次推桶、挂桶,让这对“老搭档”练就了推桶和挂桶快、准、稳的绝活。“到了清运点,我们的推桶要一次卡到位,垃圾一次进车厢,没有多余的调整动作……干得多了,熟能生巧。”张师傅说。
18点42分,收运车到达位于广水路的炉房社区清运点。记者穿上工作服,戴上保温手套,尝试参与到推桶、挂桶的操作中。记者双手抓住垃圾桶滚轴,用脚顶住桶的底部,使垃圾桶倒向身体,再用力将桶推向车尾,并将桶的外沿卡在挂桶架上,最后顺手打开桶盖……记者在炉房社区共推了5桶,有2个垃圾桶挂桶位置欠佳,姜新不得不重新调整了桶的位置,才能一次性将垃圾倒入车厢内。此外,与垃圾桶“亲密接触”时,记者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才能接受桶里散发出的浓重异味。整个收运进程也因记者的不熟练而不得不放缓。
“厨余垃圾桶轻的80多斤,重的能达到150斤,不经常推很难‘一步到位’。”姜新安慰记者说。据他介绍,即使是清运老手,也会遇到一次倒不干净的时候,“冬天,垃圾桶内的污水结冰,垃圾就被冻在桶壁上,垃圾桶倒扣时,要用手敲打桶身,使冰脱离桶壁。秋天,桶内被丢弃的绿植枝条撑在桶壁上,倒扣之后,垃圾倒不出来,就要用手把绿植抠出来。”
20点40分,姜新和张师傅收运了李沧东部汉川路、广水路、天水路周边16个小区的厨余垃圾,共计250桶。“周末市民外出较多,家中产生的垃圾就少一些,工作日大约能收运300桶。”姜新说。在东川路收运完最后一桶垃圾,张师傅到了下班的时间,姜新则要继续前行,将一整晚的“战利品”运至青岛市固体废弃物处置有限责任公司。
姜新返回位于东川路的停车场时已近22点,接下来就是停车、刷车、消杀等一系列操作,然后将收运车驾驶至指定位置。22点50分,姜新终于吃上了热乎乎的晚饭。
姜新和张师傅只是众多夜间垃圾清运队伍中的代表。据了解,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垃圾收运范围也在不断延伸。目前,全市约有1.4万个夜间垃圾收运点,收运作业线路达900条。3000余名垃圾清运工、1200辆垃圾收运车在夜间作业,日均收运垃圾约67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