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晋祎
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是青岛未来五年重点打造的“六个城市”之一,是实现“精彩宜人之城”城市愿景的主战场,是青岛坚持“共享型”发展导向的重要着力点,彰显着青岛的城市底色和温度。“湾区城市”代表青岛的海洋特色,“高品质”表明了城市人民生活品质需求的层级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则体现了城市发展为人民的基本维度,最能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情、共识和共鸣。
以“宜居”建设筑牢高品质湾区城市的里子支撑
宜居是城市的基本属性,是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城市的宜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生态环境是城市具有宜居性的先决条件,这也是青岛作为沿海城市具有的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所在。因此,在生态环境方面,青岛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禀赋优势,持续扩大生态宜居优势,高标准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牢牢扭住“美丽青岛”建设目标,凸显青岛独有的山海城湾一体化特色,在发展绿色化和环境品质化相统一的生态新格局构建中走出青岛模式,推动青岛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前列。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点提高两方面能力:一是提高生态环境系统治理能力。其关键在于将山水林田海岛湾进行系统治理,在全域范围内开展高质量绿化行动,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保证岛城人民群众享受到城市的优质生态成果;二是落实实现“双碳”任务的能力。其关键在于构建绿色能源体系,大力改造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工程,稳步实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培育行动,加快推进能源、产业和生活绿色转型,为青岛构建高标准生态宜居环境开新路。
在基础设施方面,扎实推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聚焦市民需求迫切的基础设施项目,在市政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地铁线网、停车设施等方面坚持补短板与固优势相结合,以重点项目为主攻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典型示范。
在民生保障和改善方面,青岛需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一重要指示要求,牢牢抓住“发展为了谁”这一根本问题,积聚力量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事项,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为岛城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民生供给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点聚焦教育和健康两大领域,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和病有所医、病有良医。在教育领域,要将保证教育公平和满足教育需求相结合,全面系统谋划各个教育阶段的发展方向问题,对每一个教育阶段的重点发展方向进行精准定位,即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为青岛建设既“面向每个人”又“适合每个人”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方向。同时,重点破解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问题,实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计划,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各区域居民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性,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期盼。在健康领域,应围绕建设“健康青岛”目标,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统筹预防、保健、临床、康复等多个环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健康服务。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实际,加快构建平急结合、医防融合的公共卫生体系。加大力度推进分级诊疗,充分盘活各层级健康服务资源,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并鼓励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错位发展,在分级诊疗体系形成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融合发展格局,协同推进“三医联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扎实抓好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从而打造与青岛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医疗能级和健康服务水准,为城市宜居注入健康力量。
以“宜业”建设汇聚高品质湾区城市的人才要素
宜业是城市发展活力持续迸发的基础条件。一个城市如果缺少各领域各群体的宜业条件,就难以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要素和人力资源。城市是否宜业,主要取决于城市的就业创业支持体系和整体营商环境。
在就业创业支持体系方面,应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推动产业、企业、就业、创业“四业”联动,坚持就业优先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相并重,转型发展与创新创业驱动相结合,供给和需求两端共同发力,推动创业型城市建设。处理好三对关系,即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就业和创业的关系、产业发展与就业创业的关系,完善就业创业支持体系、灵活就业机制、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等,吸引各层级人才选择青岛、留在青岛,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为青岛发展作出个人贡献。同时,需要重视今年青岛就业总量创历史新高、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复杂、行业性失业风险调控压力加大等新情况,加强对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在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高就业服务水平、提供就业帮扶和援助等方面实施新的相关优惠政策,力促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重点就业群体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只有使就业创业政策更有温度,才能使人力资源这一“第一资源”切实转化为青岛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城市营商环境方面,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全面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推动青岛营商环境的多项指标在全国争先进位,精准服务企业、自然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四个全生命周期”,重点打造“六个环境”,即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和优质温馨的服务环境,使各类市场主体在青岛都能公平享有一流营商环境带来的实惠和便利。同时,从政府供给方面来讲,需要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进程,以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码通城”为抓手,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流程再造,提高企业和群众在青办事的快捷度和精准度。在政策优惠方面,需要持续创新政策服务的供给方式,将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落到实处,不间断地推出高质量发展政策优惠包,在原有基础上对“政策通”、“融资通”等平台优化升级,让各类企业都能享受到更多政策红利。
以“宜游”建设提升高品质湾区城市的美誉度
宜游是城市美誉度的外在表达,表征着外界对城市的向往度和认可度。提高城市的宜游度,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基础上,重点在于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和文旅融合水平。
在城市的文化魅力方面,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契机,持续提升城市的文明素养、科学素养,使青岛的城市文明程度走在前列。应着重打造青岛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标识,在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名人故居、城市工业遗址、历史建筑等方面提质升级,形成系统性的宣传材料和展示线路,提高人文青岛的对外吸引力。同时,注重文化数字化,突出时尚元素,以打造国际时尚文化中心为契机,选取基础条件好的区域重点围绕影视文化、音乐演艺、高新视频等方面创新形式,打造文化数字化新高地,推动青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创意中心城市。
在文旅融合方面,首先需要统筹谋划数字文旅、海洋旅游和融合业态旅游,加快发展文旅新业态,在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和工业旅游等方面创新形式,提高旅游文化的厚度。充分利用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的有力时机,持续高质量开展文旅消费促进活动,扩大惠民范围,拉动文旅消费规模,扩大青岛文旅消费影响力。重视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在发挥即墨古城、青岛奥帆中心、青岛红树林度假世界等国家级和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作用基础上,强化对各类聚集区功能定位、特色项目、资源整合、消费层级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并注重对聚集区周边文旅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打造具有青岛城市特色的地标性商圈和高品质步行街,注重与中日韩消费专区建设相融合,扩大聚集区的消费增长点,升级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壮大时尚服务消费,在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走出青岛模式。把“电影之都”“音乐之岛”“博物馆之城”等品牌做大做强,突出青岛文旅品牌在全国的唯一性。突出海洋特色,放大文旅品牌在消费、产业等方面的带动效应,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优化完善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体系,多方位搭建企业服务平台载体,创建专门的文化金融服务机构,对接重点发展的文旅产业,持续为全市文旅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作者单位:青岛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