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青岛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二场,发布主题为“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介绍水环境治理保护等领域情况。
副市长宋明杰介绍,顺应群众对良好水生态环境的美好期盼,青岛围绕改善水环境质量这一核心目标,以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为重点,多措并举、创新手段、协调共治,全市碧水保卫战取得积极进展。
城市河道的“治水经”
作为青岛主城区的最大水系,李村河主河道全长约21公里,跨市北、李沧、崂山三区,整个流域汇水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昔日,其河道的多个水质指标超标,下游多个河段甚至被确认为黑臭水体,严重影响了周边市民的生活。而今,这方碧波宛如城市的“绿腰带”,沿岸的宜人景致更是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休闲漫步。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青岛李村河入选,成为全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样板。
从“黑臭水体”到“美丽河湖”,李村河的华丽转身是青岛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一个缩影。如今,市民身边的清水绿岸明显增多。数据显示,青岛市国省控地表水断面共有20个。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20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全部达标,水质均达到Ⅳ类及以上,在2020年历史性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的基础上,V类及以下水体自2021年起连续保持清零。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闭环逻辑”
近年来,青岛以提升水体质量为目标,按照“源头减量、过程监管、末端利用”的原则,对种植业使用的化肥农药进行减量增效,对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做法和经验在全省推广。
有这样一组数据颇为亮眼:在我市20个国省控断面河流周边,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达到31万亩、占区域种植面积的20.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绿色防控率达到6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年度生物农药使用量占农药使用总量的3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商品有机肥亩均使用量177公斤,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4公斤。为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对水体产生的影响,我市把河湖、海域周边作为重点区域,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新技术,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新品种,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对水质的污染。
提速提质的“双效之路”
早在2021年,我省提出“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作要求,即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市黑臭水体清零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2022年,我市8部门联合印发《青岛市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三年攻坚行动方案》,要求到2024年底,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市黑臭水体清零,环胶州湾、环渤海湾和沿河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任务,排放标准提高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发布会上透露,我市有望提前完成“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作任务。
在实现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清零方面,我市已基本完成排水管网排查任务,实现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全市已完成市政污水管网排查长度约6160公里,排查率达99%,计划11月底前全部完成。2022年底,已完成全市既有49.82公里市政雨污合流管网和建成区177个雨污合流建筑小区改造。今年2月和6月,省住建厅联合省生态环境厅分别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立检查组,完成对我市建成区整县制雨污合流管网清零省级抽检。我市成为省内首个实现整市域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清零任务的城市。
在城市黑臭水体清零方面,我市首批排查发现的14处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现如今,每月组织对已治理黑臭水体进行水质监测,实行动态监管,避免出现水体返黑返臭。
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方面,自2022年以来,青岛已完成即墨即发污水处理厂、平度崇杰污水处理厂等4座城市污水处理提标改造项目,以及城阳区“五水绕城”生态环境提升中水回用、西海岸新区龙泉河污水厂再生水利用等工程,全市城市再生水利用总量达到3.1亿吨/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以上。
此外,青岛还综合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水下机器人以及现场核查相结合的“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手段,排查河流153条、湖库22个,创新实施“排查、监测、交办、溯源、整治、销号、核查、监督”八步法工作机制,完成全市772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同步建立入河排污口动态排查评估和雨后加密监测制度,促进入河排污口工作走深走实。按照“取缔一批、治理一批、规范一批”的要求,6174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已全面完成,根治陆源污染入海。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 记者 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