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6:我们的节日 七夕
七夕别样的浪漫~~~人生至暗时刻王黎夫妇“齐力断金” 把疾病看做一段人生经历
~~~福彩养老院14对金婚老人组团拍婚照 最长婚龄71年
~~~公交迎七夕打造主题车厢邀市民甜蜜出发
~~~上百对新人将在李沧区婚姻登记处幸福领证
~~~公交夫妻别样庆结婚纪念日给婚姻“保鲜”
~~~榼“巧果”、看星象、猜收成……青岛人的七夕风俗很丰富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榼“巧果”、看星象、猜收成……青岛人的七夕风俗很丰富

  “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每当说起七夕,秦观这首《鹊桥仙》便屡屡被人提及。它记录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也被当做七夕的象征。实际上,七夕在古时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吉庆节日,远远不止“中国情人节”这么简单。

  早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就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林杰有诗:“七夕今朝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宋元之际,七夕乞巧更是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醉翁谈录》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由此可见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集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拥堵难行,难以出集市,一直到深夜人流才散去。

  根据青岛地方史志记载,农历七月初七在青岛地区是姑娘们最为重视的节日,又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胶南地区还称“雨节”,因为此时往往有连绵细雨,俗称“姐姐哭”。青岛有“七夕拜七姐神”之俗,即“乞巧”。未成年女孩在这天祭祀织女,祈求有一双巧手。

  榼“巧果”是青岛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巧果”又称“乞巧果子”“巧饽饽”“煿花”,是七夕节的应节食品,用油、鸡蛋、糖将面和好,再用荷花、鱼、桃形木制“榼子”印好图形烙熟,用线穿起来,挂在小孩脖子上边玩边吃,亲友之间互相馈送。据说吃了巧果,孩子心灵手巧。清代《即墨县志》载:“七夕妇女供织女图,穿针乞巧,有丧者先日设筵祭先灵,戚友馈纸钱”。还有的在这天生绿豆芽,称“巧芽”。晚上小女孩在织女像前摆瓜果、“巧饼”、“巧芽”,祷告乞巧。大的巧果要放在锅里蒸,蒸好后用来供奉牛郎织女,以祈求生活甜蜜幸福。城阳地区这天吃一种名叫“窳花”的花样奇巧的小面饼,青年妇女各拿精工针线凑一起过“七巧会”。胶州的姑娘还做素饺子摆供。崂山、李沧此日吃“煿花”,青年妇女还有拿出自己的精工针线活凑一块过“七巧会”的习俗。七夕这天,晚上人们在院子里会遥望天河,预测秋季作物收成如何。农谚说:“天河弯弯吃干饭,天河直溜吃气馏。”自上世纪60年代后,青岛地区“乞巧”之俗已绝,但做“巧果子”、烙“榼子”之俗沿袭至今。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高静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第A03版:新视点
   第A04版:教育
   第A05版:强信心 稳经济 促发展
   第A06版:我们的节日 七夕
   第A08版:城事
   第A09版:民生24小时
   第A10版:新企点
   第A12版:城市更新建设 让生活更美好
   第A13版:活动
   第A14版:活动
肝移植20年,感谢“移”路有你
他们的浪漫,跨越半个世纪
装满浪漫,让车厢变成鹊桥
今日七夕,宜结婚登记
结婚已经25年“求婚”求了25次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青岛晚报我们的节日 七夕A06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2023-08-22 2 2023年08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