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赵黎
4·2世界孤独症关注日
2024年4月2日是第十七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今年的主题是“全生涯服务,全方位关爱”。孤独症是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之一,至今病因未明,位列我国儿童精神类致残疾病的首位。据统计,我国孤独症发病率达0.7%,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超过1000万人,其中,0至14岁的患儿超过300万人。这些“星星的孩子”的身后是超过600万“星爸星妈”在默默守护,他们扮演着“老师”“医生”“助教”的角色,是全方位关爱孤独症患儿的“主角”。
近日,山东省内首个WHO孤独症谱系障碍照管者技能培训在青岛启动,医疗机构和培训学校将赋能家长作为重点项目,通过提升家长的照管能力,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激发患儿的发展潜能,让越来越多的患儿及其家庭逐渐走出阴霾。
“家医协同”赋能让照管者走出阴霾
青岛在2022年7月启动重大惠民工程“构建孤独症谱系障碍区域性综合防控体系及应用”项目,并于2023年在全市开展0到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工作,经过社区初筛和各区市妇幼保健中心复筛的疑似患儿,将被转入上一级医院进一步诊断。
“实践证明,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改善孤独症的症状和预后十分关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儿保科主任张风华说,“孤独症患儿通常在出生后6到18个月时出现一些征兆,大多在2到3岁确诊,部分典型的孤独症患儿也可能在更小年龄被确诊。目前,青岛的孩子从出生3个月起,在社区健康查体的同时也可以接受孤独症的早期筛查。”张风华介绍,孩子即便出现了孤独症倾向,只要及时、有效、科学地干预,仍有可能恢复到健康孩子的水平。
目前,治疗孤独症尚没有有效药物,只能依靠干预训练改善症状,帮助患儿逐步融入社会生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孤独症患儿的行为干预,必须倚重家长的力量。
“如果你叫孩子很多次他都不回应,你不要继续喊,请蹲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孩子你在叫他,你想和他一起玩,或者用一些小玩具吸引孩子,让他从自己的世界里脱离出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儿保科,医护人员着重对家长开展培训,这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照管者技能培训的一部分。
照管者技能培训项目由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团队研发,目前已在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可接受性和有效性。2023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组织儿保科医务工作者接受集中培训,成为提高照管者技术能力的引导者,并在2024年正式启用该项目,这在山东省内尚属首次。
该项目主要包含四个模块,分别是儿童交流及游戏能力的评估、游戏常规和日常常规的建立、问题行为处理、家长自我关爱。照管者在医院接受基于循证医学的养育技能培训,并将学到的干预技巧灵活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给予儿童充分的包容与关爱,通过陪伴互动与干预引导,达到有效降低孤独症患儿致残率的目的。
“家长自我关爱”这一课至关重要。孤独症患儿的父母承受着来自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压力,很多家长出现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儿保科医护人员将为家长提供“自我关爱”课程,倾听他们内心的苦闷,指导他们走出内心的阴霾,用最阳光灿烂的一面感染“星星的孩子”。
“家校联动”让康复培训延伸到家
孤独症患儿康复路上的另一个“战场”在康复培训教育机构。近年来,针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培训教育机构纷纷出现,他们通过赋能家长,将对孤独症患儿的培训从课堂延伸到了家庭。
近日,一场针对孤独症学生家长的培训讲座在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举行。听讲座的两个小时内,很多家长全程举着手机录视频。学生家长秦女士表示,回家之后,她要把这堂课回放给孩子的爸爸、爷爷、奶奶看,经过学校的培训,全家人都学会了如何与患孤独症的宝贝打交道,孩子也从完全不和家人沟通,到慢慢能够看着家人的眼睛对话。
对孤独症患儿的家长来说,学习康复知识、探寻教育方法是必修课程,而孤独症学校承担了一部分培训家长的职责。这种培训不只是讲座,每天无数次的家校沟通都是潜移默化的家长培训课程。“我们实行‘2+X’家校沟通模式,‘2’是每天早晚接送孩子时的交流,‘X’包括每天的电话或视频沟通、家庭教育指导、家访等等。我们希望通过学校和家庭的配合,给孤独症孩子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青岛市晨星实验学校校长郑芳表示,除了提供针对学生的教育策略,老师也要拿出时间纾解家长的负面情绪。
孤独症患儿的每一个小小进步,背后都凝结着家长、医护人员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从家庭到社会,每个陪伴孤独症患儿的人都更加“专业化”,才能让孤独症患儿未来的路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