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刘俊谦算是国内最早接触并塑造、影响当下公共艺术格调的那批人,对公共美学的建立和对雕塑艺术的再造,使得他在文艺与现实的时空维度里,找到属于自己与时代的平衡点。他用自己的审美意识,鼓励更多人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审美空间”,构建身边的文化生态,回归艺术生发于生活的烟火气,从而重塑公共艺术的双向理想。
“青岛是我的福地。无论是儿时对未来审美定式的启蒙,以及在青岛工作40年来的各种绵密互动与诚挚成就,青岛都给予了慷慨的馈赠。”刘俊谦说,他出生在青岛,外祖父、外祖母都在青岛生活,他在这里生活到6岁。此后,他回到济南父母家中,然后又在这座城市一直到大学毕业。但冥冥之中,他还是认为自己应该属于另一个城市,“因为童年的温度,给予一个人是一生的刻度与印迹。”多年以后,他知道,这座城市正是青岛。
“当时,我住在无棣三路,波螺油子和天主教堂离那里很近,也正是这两个地方留给我的印象最深。我家有个亲戚,住在天主教堂里面。每个星期,我姥姥都会带着我去教堂串门,所以说,很小的时候我就对教堂有着很深刻的印象,等我长大了才知道那座教堂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德国人建起来的。波螺油子石头路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铺路的方式跟现在不同,承载着匠人做事方式的思考。”刘俊谦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岛在他心中的记忆由清晰到模糊,再由朦胧变得层次分明。那时每到假期,他都会回青岛看看。每次经过波螺油子,都能感受到时代发展和城市变化所留下的痕迹。那时,他就想到,可能有一天他会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或者镌刻下一些不一样的符号。
“从上大学算起,我已经投身公共雕塑这个行当40多年。记忆中,当时的老师比学生多。可能学雕塑是个苦差事,需要体力、脑力和眼力的结合,好在我比较喜欢动手的活儿。几年的学习算是入了个门,毕业后,我分配到青岛市工艺美校教书。”上世纪80年代初,刘俊谦就读于山东工艺美院雕塑系,是第一届雕塑专业的毕业生。当时对雕塑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很是寡淡,毕业生最好的出路无疑是做教师。正是因为这个机缘,使得他在教授了几年基础美术后,重新踏入雕塑的河流。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主要是教授学生素描,正是这个过程锻炼了个人的绘画功底。再接触雕塑,要从工艺美校并入青岛科技大学说起,当时,学院成立了公共艺术专业,才有了雕塑基础课。”刘俊谦表示,为了配合教学,这期间做了大量的雕塑习作,也去中央美院完成了高阶学习,二者加持,最终实现了他与专业的“双向奔赴”。
“我是一个幸运儿,赶上了一个万物竞发的好时代,有能力也有机会释放个人的艺术理想。”刘俊谦说,2000年之后,城市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塑造新型的城市环境成为时代的艺术洪流。擅长大型景观雕塑及公共艺术创作的刘俊谦,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诸多公共艺术项目中,比如烟台滨海景观大道海洋主题雕塑群、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海洋公园大型浮雕壁画、山东百位历史名人雕塑、诸城沿河公园历史文化墙、中铁青岛机务段大型锻铜浮雕壁画等。当然,他更多参与的是青岛的公共艺术建设,比如奥运景观雕塑、上合峰会景观雕塑以及海边的主题雕塑等。这些作品具有扎实的传统功力,也在意境传达方面展示了具有国际气质的先锋性和实验性。
刘俊谦的朋友王灏远说,当年,刘俊谦和山大一大批顶级学者是邻居,诸如萧涤非、莫叶、王仲荦、邓从豪、刘敦愿等老先生,常讲起他们的趣事。“有一次拜访俊谦老师时,他给我展示了他为已故学者、书法家王长水先生做的一尊雕塑,长水老师的音容笑貌跃然眼前,一下子让我有种仿佛回到校园,亲聆长水老师教诲的感觉。”王灏远印象深刻的还有刘俊谦曾为民国大学者傅斯年创作的全身塑像,这尊雕塑再现了傅先生轩昂的气度。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刘俊谦依旧被“留”在校园里做着与雕塑、与公共艺术有关的教学以及延展工作。他正在组建动漫雕塑工作室,“动漫”这个在常人眼里非常“卡哇伊”和二次元的词语,在刘俊谦看来,有了更多理想化的重启色彩和新美学样式。以后,这些雕塑会让青岛这座海边的城市拥有更多新鲜的活力与时尚感,“这座拥有童话色彩的城市,会因此更加有趣而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