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近日,第48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及该电影节行业交流活动之一——第五届“中国电影展”同步启动。本届“中国电影展”参展影片35部,包括《流浪地球》《长津湖》《你好,李焕英》等等。由青岛年轻女导演王绍君执导、在崂山取景拍摄的纪录片《棋梦》入围并参与展映。
王绍君刚过而立之年。近年来,她以崂山为创作背景,聚焦主旋律题材创作,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明亮、温暖的视角,带来了一种新鲜流动、多姿多彩的光影风景。在重要时间节点,对平民英雄的描摹上,对历史记忆的书写上,她从未缺席。
故乡是最生动的创作源泉
“对于我而言,镜头是寄托情感的信仰,镜头与家乡如同量子纠缠一样无法切割。所以,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以光影的方式记录,向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岛致敬。”王绍君是地道的青岛大嫚,从小受家人影响,对于文学作品有着极浓厚的兴趣。作为80年代末出生的承前启后的一代人,学生时代“孤独”的阅读与绘画为她日后从事影视行业以及纪录片、微电影编剧打下了基础。
青岛独厚的“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总是能给有心人增添几分灵动的艺术思维。大学毕业后,王绍君回到青岛,先后在报社和电视台工作过一段时间。她回忆起那段经历总是心存感激,在报社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功底与缜密心思,在电视台让她了解到如何用镜头表现书面语言。这些实践经历给予她后面的影视人之路,做出了如同交响乐前奏一样的起承铺垫。
“只有在烟火人间探寻,才能上升到艺术的高度,真正创作出打动人心、化育人心的作品。”近几年,王绍君一直将影视创作重心扎根在崂山,用独特的视角,通俗且具有艺术性的镜头语言,讲述崂山元素的红色故事,策划并拍摄了多项以崂山为背景的感人故事。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开采和运输的纪录片《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以山大“民先”为代表的、青岛抗日战争初期特支抗战题材纪录片《追寻——青岛特支在崂山》《追忆崂山抗日烽火》,以及目前正在拍摄中的以青岛特支领军人物为原型的《英雄陈振麓》等系列作品。
呈现更多的崂山光影样本
“拍摄《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既是一部纪录片的倾情创作,更是我们这些“80后”和“90后”创作团队精神的一次洗礼与升华。”王绍君介绍,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当年采集人民英雄纪念碑原石的料石场早已成为现代化住宅小区。他们在拍摄过程中了解到,参加碑心石和十大建筑开采、目前记有姓名的有152人,还在世的仅不到10人,且都在90岁以上。
老石匠们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平凡的生活一次次感动着王绍君。在北京拍摄外景的某一天睡不着,她决定去看升旗仪式,在到达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正好旭日东升,迎着朝阳,国旗缓缓升起,阳光洒在每一个人的头顶。那一刹那,她热泪盈眶,脑海里尽是歌里唱的“红日出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不但拥有一颗火热的“青岛心”,还凝结着青岛老石匠们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与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微电影《棋梦》取景及整个故事框架,围绕着崂山育才学校六年级学生棋棋,在业余爱好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本片充分站在孩子及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三方角度剖析矛盾,解决问题,情节轻松,语言诙谐,氛围温暖,一经上映深受在校学生以及家长的喜爱。”王绍君坦言,影片在国外放映之时,影厅里的观众都能够会心一笑。这表明,电影的语言无国界,观众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天然而充分的“共情”。“最重要的是,本片主角棋棋在老师与家人共同引导下,开始学习下围棋,遇到挫折自强发奋,最终解开心结,找回初心。”
“纪录片正在成为一股新力量,真实地记录着时代。”在王绍君看来,很多艺术不是为了娱乐而生,更不是为了流量而来,尤其是纪录片这种特殊的镜头文本,承载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执念和责任。她希望自己能够耐得住寂寞,像做文艺片一样做光影的“苦行僧”,在传承与记录城市的文脉方面,成为照亮家乡、照亮自己的一抹敞亮、动人的光影。后续,王绍君还将筹拍更多以崂山红色元素为背景的纪录片,沿着崂山的“红色地图”脉络,解密更多源自崂山的红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