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培霞
开馆近一个月的青岛科技馆,成了市民游客的网红打卡地。特别是节假日和周末,每天6000人的游览名额,需要拼手速方可预约上。而馆内各种与海洋相关的体验类、互动类项目,也切实让前往参观的市民游客感受到了海洋知识科普的魅力。
科技馆是科学普及的重要阵地,是青少年接近科学、了解科学的“第二课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技馆推出更多活泼生动的科普活动,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寓教于乐中不断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很多科技馆还借助多种大型多媒体技术、VR演示、物理交互装置等科技手段,集展示、视听、体验等多种功能形式于一体,为观众带来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相结合的科学探索之旅。比如,在青岛科技馆360°灾害剧场,观众戴上VR设备、坐上旋转座椅,就可以在360°影像、环绕音效等设备设施的帮助下,通过全包裹的虚拟体验厅,模拟乘坐胶囊飞船进入太平洋海底,感受海洋灾害的威力,了解海洋灾害与海洋运动、海底构造之间的关系。
除科技馆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更加广泛、高效、生动地开展科普活动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以往的科普教育多以纸媒为主,《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以及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华罗庚的《统筹方法》等文章,曾为无数人打开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大门。如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平台,科普形式正向着多样化、个性化、场景化纵深发展,科普教育也由单一的线下活动向线上线下结合、数字化智能化融合的方向发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使许多过去难以呈现的科普场景借助新媒体手段,有了更加直观的呈现。
当然,科技手段的创新更多是科普教育载体的变化,如何在内容上不断“破圈”,让科普更“接地气”,同样是科学普及的思考重点。当下,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发生了深刻变化,科普需求早已从“你能给什么”转变为“我想要什么”。只有摒弃以我为主的教化式灌输,让普通人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才会有更多的认同感、获得感,从而产生去体验、去实践的内生动力。当前,很多专家学者、科普达人,通过生动活泼的科普内容,成功激发了众多普通人对科学的兴趣。比如,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用竹扫帚、大铁锅、气球等物品,生动阐释深奥的科学原理,收获百万粉丝关注,不少网友感叹“科学原来如此可爱”“看完也想当科学家”。一颗颗科学好奇心和探求欲的苏醒,是科技创新十分珍贵的源头活水,也是科普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现实力量。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两者总是携手并进。只有以科技手段不断创新科普形式,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才是当下最好的科普生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