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通讯员 曲晓 姜泽珣 文/图
“锅一块瓢一块,块块露着石头盖”,当地流传的歌谣曾是鳌角石村恶劣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如今成为绿水青山、高质量发展的富裕村。鳌角石村是即墨鳌山卫街道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2022年,鳌山卫街道紧紧围绕即墨区委、区政府和蓝谷管理局部署安排,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优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今年5月,随着小管岛供电工程合闸通电,这个一直默默无闻的小岛一下子热闹起来,从此告别长期依靠风力和太阳能供电的历史。通电后的小管岛,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未来。
因为远离陆地,用电一直是岛上的一个难题。为结束小管岛无长明电的历史,小管岛供电工程正式立项,采用10千伏双电源供电,线路工程总长22.3公里。解决岛上供电只是第一步,根据规划中的海上风电项目,未来通过海底电缆链接,周边岛屿将串“珠”成链,产生的海上风电除了供各个岛使用外,还将通过海底电缆源源不断回输到陆地。
“项目实施初期,为给通电项目腾挪空间,街道组织人员逐户宣讲政策、评估补偿,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60余亩沿礁参鲍池的回收拆除,和岛上430亩相关用地的回收,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鳌山卫街道办事处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于永伟说。
不仅如此,鳌山卫片区还将目光放得更远。通电后的小管岛将保护性开发,在保留渔家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对岛屿进行旧屋改造和村址扩建,打造蕴藏渔家风情的原生态海岛特色民俗村。同时,还将扩建陆岛交通码头,并在岛上兴建集渔家美食、酒店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陆地服务中心,拓展海岛产业链。由此完成生态优化、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三级跃升,从而实现生态自治、能源自供、食物自给。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今年以来,结合“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鳌山卫街道针对教育均衡、医疗养老、生活保障等方面群众存在的急难愁盼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民生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打造优质医疗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当地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齐鲁医院预计到年底室内粗装修完成;新建鳌山卫生院年底主体封顶,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努力实现病有所医,提升辖区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做细上门护理服务,长护业务覆盖街道62个村庄、340余名失能老人,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持续推进教育项目建设,山大实验中学已实现招生,蓝谷实验学校开工4个月实现主体封顶,预计12月底完工,不断改善辖区学校幼儿园的办学办园条件,把教育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精准发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鳌山卫街道始终秉承城乡统筹、三产融合、全面振兴的工作思路,坚持“点线面结合、整体化打造”原则,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徐徐展开。
“街道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落实好农村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鳌山卫街道乡村振兴办公室负责人张秀春说。
平坦干净的水泥路,干净整洁的河流,错落有致的房屋,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今年以来,街道对40个村庄进行污水改造,引进全过程、无害化、资源化的污水处理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污水和化粪池带来的环境污染、滋生蚊蝇等问题;对马家白庙、红星等村庄开展绿化、亮化等工程;对东里、南选、于家沟等七个村庄街巷道路硬化提升工程,相关案例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起底 大整治”活动,村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产业兴则乡村兴。村子越来越漂亮,如何让村民富起来?街道创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地瓜、芋头、茶叶等主导产业。鳌福茶厂以每斤高于市场价2元收购村民种植的茶叶,每年收购鲜茶150万斤,带动村民增收300万元;与青岛农业大学联姻,在南邱白庙芋头基地开展芋头壮苗及高产技术实验,项目完成后可实现芋头亩产达6000斤以上,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与供销社合作,对村庄97处闲置房屋进行回收,打造鳌角石民宿3间,实现带动周边人文景观、村庄人气提升。
如今好多村庄已经成为游客假期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为村民带来不菲的收入。“环境美了,生活也越来越富裕,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一点也不比城里差!”谈及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鳌角石村民李大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下一步,鳌山卫街道将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境有所美”的目标,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回应群众期盼,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把“民生工程”变成“民心工程”,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奋力实现惠民生和促发展双赢。
新起点
□王 涛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鳌山卫街道的做法,正是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生动诠释。
小管岛通电当天,岛上居民喜大普奔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对于岛上的居民来说,用上长明电意味着摆脱电能限制,可以和岸上的居民一样,无忧无虑地使用空调、冰箱等“大件”了,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如何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发展海上风电项目,将周边海岛“串珠成链”,保护性开发小管岛,打造原生态海岛特色民俗村……显然,鳌山卫街道把眼光放得更远。电缆入海,小管岛掀开发展新篇章,实现通电,只是迈出第一步。
产业兴乡村兴。鳌山卫街道的思路清晰:发展风电产业和旅游业,拓展海岛产业链,由此完成生态优化、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三级跃升,最终实现从“孤岛”到“海上花园”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