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江 张睿 王盈
近年来,青岛持续推动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新型显示等产业赛道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增长引擎。但总体上与深圳、上海、苏州等城市存在差距,需针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制约,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
青岛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筑稳全球龙头地位。作为家电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青岛有4家智能家电企业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等节能环保家电主要产品产量超过6000万台,占全国总产量比重9.7%,产值规模超过3000亿元,海信电视出货量国内第一,全球第二,仅次于韩国三星。
擦亮高铁出海“名片”。青岛拥有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所、四方阿尔斯通和中车四方车辆及相关配套企业220余家,高速动车组整车、城轨地铁车辆占全国份额分别达到50%、22%。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通过聚合产业链配套,技术创新体系国内领先,设计制造了我国高铁列车出海第一单——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成功下线世界首套设计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
匠心锻造国之重器。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依托中船发动机、海西重工、北船重工等骨干企业和研发机构,形成年造船668万载重吨、修船200余艘、海上石油生产平台年钢材加工量50万吨产能,船舶发动机本地配套率达到89%,实船订单覆盖LNG、氨燃料、绿色甲醇等绿色船型,2023年造船完工量240.6万载重吨,占全省、全国比重分别为75.5%、19.8%。
精心培育赋能产业。青岛现有涉软企业2000余家,拥有海尔、海信、软控股份、中车四方所、东软载波等5家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百强企业,5家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36家省软件百强企业,179家青岛市领军、高成长性软件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企业融通发展的企业梯队。全市2023年共实现软件业务收入4472.2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7位。
聚力建设专业园区。青岛依托海信视像、京东方等行业领军企业,规划建设新型显示专业园区,吸引歌尔、融合光电等一批上游核心材料及关键配套项目落地建设,推动新型显示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持续打造中国北方新型显示产业高地。连续举办两届青岛国际显示大会,新型显示产业标识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但同时,青岛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仍面临挑战,家电产业长期占据全市产值规模最大的行业地位,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终端主机龙头企业缺乏,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数量不多,产业内梯度效应尚未形成,主机产品对于产业链上下游拉动效应尚未充分释放。
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明确产业发展路径。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实施两大路径攻坚。一是着眼“10到100”产业化目标,按照现代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加大车规级芯片、磁存储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电机电控电池“三电”、新型显示面板等制造企业招引力度,提升产业能级。二是着眼“1到10”产业化目标,借鉴武汉、宁波、苏州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经验,加强关键部件和材料研发,建设国家重要产品研发制造基地。
完善企业发展生态。加强产业智库建设,协助政府制定产业、技术发展战略,推动政产学研有机结合。围绕创新型产业体系组织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鼓励高校院所开展科学问题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挖掘各类创新主体和社会力量创新潜力。抢抓首都功能疏解机遇,承接北京前沿技术成果在青岛转化工作,探索建立长效稳定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用足《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政策,推动跨区域高水平协同创新。围绕产业突破重点方向,引进专业化“企业加速器”,服务企业成长需求。
增强产业要素支撑。借鉴合肥、厦门经验,围绕招商靶向设立基金,深化财政科技资金“拨改投”改革,构建千亿级股权投资基金体系,满足创新型产业高科技、高投资门槛。借鉴上海、厦门引进高层次人才发展先导产业经验,面向技术成果国际领先或能够填补国内空白的领军型人才提供科研资助、贡献奖励等支持,为高潜力青年人才打造“职业发展首站”“创业首站”。
参与全球产业合作。支持青岛企业联合国内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科技型企业抱团“走出去”,与当地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应用领域战略合作,共享市场和用户资源,推动技术升级。借鉴上海、无锡、苏州经验,优化重点赛道企业通关模式,实施进口危险化学品“白名单”制度,提升装备、原材料等进出口通关效率。拓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安全高效资金结算服务。
(作者单位: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