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磊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于粮食安全保障、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及农业强市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要素。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充分尊重生产力水平区域差异导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对青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建设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巩固提升“36111”稳产保供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要强化服务能力建设。持续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体系。围绕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用地、人才等方面,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配套政策,优化支持方式,提高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立足地方“三农”需求,探索全流程服务政策支持体系,补强农业服务链条,结合地方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扶持。优先发展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农民需求迫切的服务内容,着力提升供给保障能力,帮助农民获得高性价比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降低贷款、保险、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门槛,获取急需的技术和管理培训及更便捷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充分整合农林水服务资源基础上,建设服务优质、运行规范的一站式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平台。与此同时,把强整合与广覆盖相结合,以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为重点,完善区(市)、镇(街)、村三级农业服务网络,实现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其次要培育多元服务主体。一方面要发挥好政府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优化基层镇(街)涉农部门人员配置、提高业务能力等办法,不断完善区域性农技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提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与此同时,政府应发挥好政策指引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推动农业服务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专业化服务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通过政策指引,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发挥其专业优势,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同环节。支持服务主体之间合作联合,鼓励服务主体通过合作联盟等方式实现服务资源整合,推动小型服务主体提升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支持服务组织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及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提升服务精准度;支持服务组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银行、保险、邮政等机构深度合作,提升服务体系自身专业素质和抗风险能力。
再次要促进服务供需精准对接。一方面应健全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搭建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并与主流社媒终端相连接,精准对接农户需求,为农户提供权威、便捷的信息服务,有效提升服务响应效率。通过平台定期征集、农户即时发布等方式,多渠道有效收集农户需求,实现项目及时调整对接,大力发展“订单式”服务,从产前、产中到产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充分保证服务内容的个性化和定制化。遵循市场化原则,以服务提供能力为财政补贴主要依据,让那些服务内容丰富、质优价廉的服务主体通过市场竞争获得更大发展,特别是注重在地化、专业化的小微服务主体的发展提升。另一方面要提升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能力。小农户的分散性提高了服务对接的成本,应当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居间服务功能,特别是在内容单一、时间紧凑的项目上,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协调沟通功能,促进小农户成规模地迅速接受社会化服务;发挥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质量监管作用,促使农业服务提供者加强服务质量管理。在此过程中,集体经济组织可通过提供有偿服务,收取必要费用,在提高服务积极性的同时,不断改善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