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科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健全防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制度机制”“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当前,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仍然潜滋暗长,需要推动基层减负不断向治本深化,真正激发基层干事活力,释放基层治理效能。
编制“责任单”,把准基层问题症结。“小马拉大车”、权责不匹配是基层负担重的症结所在。一些上级单位借“属地责任”之名“压担子”“甩包袱”,基层往往疲于应对,只能用“形式主义”招数应付过关。克服形式主义顽疾,切实为基层减负,必须按照权责一致原则,聚力破解基层权责失衡、职能模糊等问题,厘清各层级、各部门的责任边界与履职范畴,让每一项下放的职责基层都能接得住、管得好,真正激活基层内驱力,实现减负增效的良性循环。
优化“考核表”,树牢基层减负风向。考核评价机制是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重要抓手。为基层减负,必须优化考核评价机制,让基层干部从“唯指标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注重实际成效和群众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量化指标和“一刀切”的考核标准,切实为基层干部解缚松绑,让基层干部聚精会神谋发展。同时,深化对考核考评结果的运用,既对表现优秀的基层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又对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形式主义新“变种”及时精准纠治。
营造“新风尚”,释放基层干事活力。“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形式主义问题表现在基层,根子还在上面。例如,“文山会海”依然是基层干部反映强烈的焦点,一些文件一级抄一级,不契合本地实际,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对此,必须大力营造求真务实之风,践行引领实干之风,切实改进文风会风,着力解决只做虚功、不求实效的问题。同时,针对基层反映的多头指挥、政出多门问题,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和调研活动。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减负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评估,对违反规定、加重基层负担的行为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形成有效震慑。准确运用“四种形态”,精准定性量纪执法,进一步规范追责问责,激励基层干部心无旁骛担当作为、真抓实干。
(作者单位:平度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