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青岛要勇于担当,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体制改革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题中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一万亿元增加到二万八千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并明确要求到2035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斗目标,把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作为“六个城市”之一。围绕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创新型”发展导向,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施“科技+教育+人才”一体推进战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水平不断提高,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截至目前,期待已拥有9个国家级和5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家企业上榜“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60%,包括中科(中国科学院)系、高校系、企业系、国际系的科研院所体系在全国形成特色与优势。
同时,青岛将创新驱动战略与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紧密联系。从创新人才发展情况看,截至2022年上半年,青岛人才总量突破257万,稳居全省第一,占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的17%以上。2022年,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立项名单中,山东共立项4个,除山东大学1个外,其余3个分属驻青高校,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青岛大学。此外,青岛市重视强化科技与产业及人才、金融结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依托青岛的企业及各类园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再辅之以融合资金链与贯通人才链,形成创新驱动、产业为本、资金为基、人才为魂的良好发展态势。
如果说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是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的软支撑,那么,强化科技与产业结合则是硬支撑。202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全球创新指数2022》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报告,研究分析了全球科技活动最密集的地区。青岛在“科技集群”排名中升至全国第9位、全球第34位,成为中国位次跃升最快的三个城市之一。自2019年以来,青岛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实现“三级跳”,连续跃升11、16、12个位次,排名从第80位跃升至第34位。国内排名从第11升至第9位。就人口比例而言,青岛的科技活动活跃度位于全国第7位、全球第50位;同时,青岛成为科技产出增长最快的城市。
目前,国家明确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包括全国综合性科学中心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两类。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青岛仅次于名列国内第7位、第8位的西安、成都,而高于名列第13位、第15位的合肥、济南,因此,从创新能力比较与青岛自身创新实力看,青岛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可能性,应明确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建设目标。
深化体制改革是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体制是以职能配置为中心,包括权责划分、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等一整套结构体系和制度设计。中共中央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为基本原则,对深化宏观层面的科技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审议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统筹解决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究确定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和重大科研项目等。对重新组建的科学技术部的职能、机构、管理运行等进行重大调整,加强宏观管理职能,聚焦主责主业,把握好科技发展大方向,集中优势科技力量攻坚克难,将部分具体管理职责与具体科研项目评审和管理等事务性工作,划转出科学技术部;微观层面的科技体制改革涉及科研机构、科技园区、科技中介组织、形成官产学研体系等诸多方面。实施科技驱动战略既需要宏观层面的体制改革,也需要微观层面的制度机制创新。与宏观层面的科技体制改革更多体现党的统一意志、集中部署乃至总体安排相比,微观层面的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更有赖于地方党委政府、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给微观层面的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预留很大的空间。就青岛而言,应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目标,以科技园区、科研机构体制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此次机构改革,将指导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园区建设等职责,由科技部划转到工业和信息化部。青岛市应借此契机,结合已经实施的功能区改革,深化高新技术开发区、蓝色硅谷核心区及中德生态园(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的园区管理与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改革模式可有多种选择,既可实施“(党委会)管委会+公司”及其2.0、3.0版改革,完善“(党委会)管委会+公司”体制,也可采用法定机构模式重塑园区体制机制。2021年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要求各地贯彻落实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中,明确要求“推进以法定机构承载部分政府区域治理职能的体制机制创新,优化法定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职能设置和管理模式。”并提出可延揽港澳和外籍人士任职等方面的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承接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政府和企业协同治理模式等。青岛蓝谷管理局作为中国江北第一个实施法定机构改革的功能区,在实践探索中形成“法定机构+职员制”模式,这一在全国独树一帜、引发各方关注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应根据此次机构改革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定机构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展开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改革探索,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理清功能区与行政区职能关系,将社会管理职能移交行政区,将经营开发行为实施市场化运作或直接交由企业去做。
同时,功能区本身要完善多元治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将经营职能以及可由经营主体承接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稳妥剥离、移交;建立健全以职员制为主体、能够吸纳各类优秀人才的人事制度与分配激励机制。处理好功能区与行政区关系、形成功能区与行政区一体发展格局,是各类功能区顺利改革的重要保障之一。在这方面可参考新疆霍尔果斯“区政合一”做法,将四个行政级别、功能职责不同的功能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霍尔果斯口岸)与霍尔果斯市“五个牌子、一套人马”,实施法定机构体制,大力精兵简政并打破原有的身份制、编制化管理,为引进、留住、用好各类人才创造条件。
此外,各类功能定位、编制性质、隶属关系不同的研发机构是实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研发机构改革也有多种模式,应立足青岛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实施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可学习借鉴深圳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并首创“四不像”研发机构(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研发与科技服务机构改制为法定机构等做法,优化、创新青岛科研机构管理与运营机制,激活机构特别是人才创新活力,大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作者单位:青岛市委党校 本文为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QDSKL220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