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丁倩倩
近期,涵盖了基建、通信、军工、石油等核心领域的大型央企与国企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称“中特估”)板块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
北向资金看好。5月4日至19日,北向资金净买入额前十名的个股中,有4股为“中特估”概念股,占比近4成;
交易所积极引导。5月11日,上交所举办“发现央企投资价值,促进央企估值回归”业务交流会,旨在进一步探索建立“中特估”,引导投资者发现央企投资价值,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
市场反馈良好。截至5月18日,万得“中特估”指数年内累计上涨28.22%,跑赢上证指数……
多个维度证明“中特估”红了。走红背后,“中特估”行情何以产生?投资者又该如何抉择?
央国企资本市场估值修复
“中特估”的走红早有预兆。2022年11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要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他进一步指出,估值高低体现了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认可程度,国有企业一方面要“练好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让市场更好地认识到企业的内在价值。
实际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A股估值结构并不均衡,作为经济“压舱石”的央国企板块估值普遍偏低,部分银行股股价处于长期跌破净资产的状态。
“中特估”的提出考虑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性。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所谓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是要兼顾市场的普遍规律和自身特点。现在市面上大部分估值体系理论上都是由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总结出来的,不完全适用于发展中的市场。”
“中特估”在当前提出也有其紧迫性。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全球资金配置再调整已经拉开帷幕,代表中国核心利益的央国企等主权资本自主定价正当其时;另一方面为弥补新冠疫情以来土地财政减少带来的收入缺口,国企资产成为当前政府部门重要发力点。
受此影响,央国企个股也屡现“大象起舞”——4月末,市值近万亿的中国平安涨停;5月初,市值超万亿的中国银行近八年来首次涨停封板;市值超千亿的中国银河亦在多日盘中触及涨停。与此同时,短期股价接近翻倍的央国企上市公司屡屡出现。5月8日,上证指数受大金融板块轮番上涨带动,站上3400点。
与此同时,中特估概念股成为机构加仓的重点。今年以来,基金公司争相发行国新央企系列ETF(交易所交易基金)抢占时机,“中特估”相关的红利策略基金整体收益较好,跑赢大多数策略主题基金,获得了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特估概念股具备低估值、高潜力的特性,本次板块大涨属于估值修复。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分析称,“从估值和利润端来衡量,行业中较多央国企盈利能力稳定、分红率高,但估值水平低于市场平均,因此具备估值修复空间。”
在底层逻辑上,“中特估”概念与“价值投资”不谋而合。《经济日报》发表评论称,不管国企还是民企,市场最终衡量的还是经营效益及能否持续稳定地创造价值。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直接拔高国企估值水平。更完善的公司治理、更有效的盈利模式、更可持续的发展前景,才是“中特估”的应有之义,才是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长久之道。
机构看好“中特估”可持续行情
不过,在经历几番上涨后,“中特估”指数于近日出现回撤,这不禁也使投资人产生疑问——“中特估”是概念炒作还是可持续行情?“中特估”给投资者带来哪些机遇?
从政策端来说,国企改革深化是机构看好“中特估”持续行情的依据。中泰证券研报表示,国企改革由来已久,并具有持续性和成长性,布局优化和公司治理仍是新一轮国企改革重点方向,其中低估绩优建筑央国企发展潜力和价值重估属性兼具,板块回调情形下,坚定持续看好建筑“中特估”年度主线。
从资本回报率来说,“中特估”概念股与高股息股有一定的重合度,高股息策略或仍有超额收益。中金公司认为,当前投资者风险偏好仍待修复,股价调整多年的高股息风格板块个股交易阻力往往更小,仍有超额收益的机遇。
与此同时,机构认为“中特估”内部将出现分化。中信建投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陈果认为,市场认同“中特估”行情的基础是在整体景气不强的背景下,随着优质国企估值有所修复,经济复苏持续,价值股行情也将有逻辑的演进和分化,主题投资建议关注“中特估+数字经济”。海通策略分析称,“中特估”行情调整是休整蓄势的过程,未来行情或也将出现“去伪存真”的分化,建议关注“中特估”三大可能发力方向,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安全领域、举国体制支持的部分科技领域以及部分盈利稳定、现金流充裕的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