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棋
面对海量的银行理财产品,“选择困难”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如何通过统一的标准与数据,规范过往业绩披露,让投资者看得清清楚楚、买得明明白白,这一难题亟待破解。
当我们选择理财产品时,一个重要的参考坐标就是过往业绩,尤其是通过手机银行App购买时,会通过App上的排名推荐或展示的业绩比较基准来筛选。但往往让投资者困惑的是,理财产品的业绩展示形式五花八门,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数据。
比如有的银行理财产品业绩展示是按照“7日年化收益”,有些按照“近1月年化收益率”,有些按照“近1年涨跌幅”,有些直接展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有些展示“业绩比较基准”,后面附有计算方法的解释说明。另外还有按照近3个月、6个月年化收益率展示的产品,给人感觉随机性较高,而且不同时间维度的收益率放在一起展示,投资者根本无法区分孰高孰低。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成为银行出售理财产品的规则之一,如果展示理财产品过往业绩的时候没有统一的自律规范,还会带来显而易见的弊端,金融机构会选择性地筛选产品收益率高的时间区间,并对外展示,有“报喜不报忧”的倾向和误导消费者的嫌疑,也可能造成不同产品之间的不公平竞争,显示不出投资经理的能力区别。
有报道称,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委会近日专门召集研讨会,探讨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的制定,包括合理制定相关展示规则,过往业绩展示应当遵循稳定性和内在逻辑一致性的基本原则,不得随意变更规则;展示规则应当包含过往业绩计算方法,计算使用统计数据和资料应当真实、准确和全面等。这或将意味着,纷繁复杂、让投资者看得云里雾里的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有望迎来统一的自律规范,以形成更加公平、合理、有序的理财市场环境,充分保护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约为27.37万亿元,较3月末增加1.34万亿元。这一数据终止了近6个月的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持续下降,实现止跌回升。专家们预计,低利率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申购理财产品的热情还会持续升温。
缘于此,统一规范银行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破解消费者理财产品“选择困难症”,不仅必要,而且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