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之首的泰山,是中华大地旅游的重要打卡地。之前,曾两次攀上过玉皇顶,早已解除了“恨君不上东峰顶,夜看金轮出九幽”的遗憾。但是,前两次的登山都是作为任务来完成的,且是结伴而行的集体活动,收获虽多,终未尽兴。今年初,一个偶然机缘,我与家人一起再次来到了泰山。这回岱岳之行可以说是身心放松的一次逍遥之旅,恰应了古人之言:“谁知二十来年后,却向西齐看泰山。”
时已交九,幸运地碰上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天气出奇的好,只是花叶凋零,山色清冷,少了些许郁郁葱葱。临到泰安之前,为了御寒打算,全家人穿戴上了厚厚的衣帽,做好了斗风霜战严寒的思想准备,及至来到山脚之下始觉得一身“重装备”似乎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但顾虑到山上山下的温差特别是记忆中堪称泰山一景的出租军大衣,我们还是包裹严整地开启了上山的行程。
冬日的泰山,沉寂肃穆。没有了春天的繁花、夏日的浓荫、秋季的斑斓,但山上的苍松翠柏装点着嵯峨耸立的陡岩峭壁,依然不失名山气度。溪涧里虽不见涓涓流水,却有残雪枯蕾驻留其中,半融半冰,彩黛相间,浑然天成,凸显“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的诗境。
巍巍泰山松不老,岁月无情人易容。早已过了攀藤揽葛的黄金年龄,征服险峰峻岭显然已不能再靠两条腿了,好在现代化的索道缆车成全了无数男女老幼的登山梦,变许许多多的不可能为可能。
天外村,一个富有诗意的地名!在这里乘上舒适干净的中巴车,省却一步一个台阶的筋骨劳顿,在车轮滚滚的伴奏声中,不断地更新着脚下的海拔高度。沿着弯弯的盘山公路,眺望车窗外的天光山色,从尘世喧嚣迅疾遁入远山近岫的怀抱之中。抬头可见高耸的巨石雄姿,俯首尽览秀美的壑涧曲溪,峰回路转,易步易景,眼前的一幅幅千岩竞秀霜天峥嵘的山水画卷,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不到二十分钟的光景,汽车已经抵达中天门附近。下中巴,换缆车,扶摇再上七百米,四顾峰峦三百六,不一会儿,即来到了“仰步三天胜迹,俯临千嶂奇观”的南天门。到了南天门,基本上就算到了山顶,“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剩下的只是一路坦途。
南天门一反常态,可以用幽静二字来形容。山上的游客屈指可数,所到之处,均可畅行无阻,毫无排队之虞,与往日摩肩接踵的拥挤状况大相径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景点留影。亲身经历和新闻资讯都曾告诉我,热闹时的泰山,游人如织,人头攒动,特别是在那些网红打卡处,若要拍出一张身边无人“陪伴”的个人留影,大概比登泰山本身还要难,往往是照片中每个人都前呼后拥、左依右靠,只能在无奈的合影中寻找自己的尊容。而今,游人可以从容不迫地留下自己满意的倩影,任意拍,拍任意,如果不顾及时间问题,想拍多少都能够如愿以偿。这应该是此次泰山之行最为惬意的事情之一。
另一件惬意之事就是观看摩崖石刻了。泰山石刻是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峰壑岩谷随处可见,名家手迹洋洋大观。以往登泰山,少不了要沿途浏览一番,但大都是浮光掠影、浅睹辄止。一则受时间所限,二是须兼顾同伴们的兴趣点,难以随心所欲。再加上游客的心理大致趋同,越是著名的石刻周边越是人满为患,只能择其荦荦大端而观之。这次的情况迥异,家人同行,步履轻松,尽可独立自主、我行我素,尽情享受鉴景赏石。大观峰前,“置身霄汉”“天地同攸”等熟悉的巨幅刻石依次映入眼帘,仰观更觉自身之渺小,遐思犹叹天地之无限。一路走去,三步一石,五步一刻,刀笔神功,时空错落。驻足于前人遗迹,遥想“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翰墨盛景,深感文脉渊源、风月无边。
整修后的岱顶天街,虽不及庐山牯岭规模恢宏,也算得上名山之巅的小镇之一。徜徉于白云亭、蓬元坊、五岳真形碑周边,极目可远望,近察如临渊,群峰拱岱,众山若丘,仿佛真的置身于天上人间。这样的好天气,如果是黎明时分,应该可以看到壮观的泰山日出,遗憾的是观日出不在此行的计划之内,但我们还是兴致勃勃地攀上了日观峰,体味当年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舒心之愉,感受大诗人“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的豪迈气概,在意念中领略了一番“天门夜上宾出日,万里红波半天赤”的绚烂景象。中午时在拱北石畔,全家独享了难得的山巅野餐。面包、酱菜、白水,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常饮食,一旦挪到触天近日的岱顶来享用,摇身变为一种顶级享受,清晰地烙在了登山人的记忆里。
归途中,落日余晖,晚霞夕照,远观山下可见泰安城里已是星光点点、华灯初上。下得山来,我们在导航的引领下走进了一家本地特色餐馆。甫一落座,直奔主题,珍贵稀罕的赤鳞鱼、盛名之下的泰山三美、“薄似纸、色如翎”的甜煎饼、四百年传承的范镇火烧……色香味俱全的泰山美食摆了满满一桌,大快朵颐。音响里传出悠扬的丝竹管弦声,既轻又慢,亦舒亦缓,伴着夜幕笼罩下的泰山,静静的,静静的,期待着下一个喷薄的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