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3月24日讯 2025年,市民营经济局以“服务冲在前”为工作理念,聚焦“培育、赋能、服务、保障”四项主责主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中答好“民营答卷”。
筑牢民营企业基座
深度挖潜创新型中小企业:完善培育管理细则,协同多部门建立优质中小企业“种子库”与专精特新培育重点名单。2025年组织两批次评价,培育1800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出台支持措施,核查存量市级企业,优化评价指标。会同多部门做好职称举荐等工作,全年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约500家。选优培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前开展2025年培育推荐,协同部门、联动区市,建立培育库,专家评估诊断助力企业成长,2025年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支持民营领军标杆企业发展壮大,聚焦需求,从产业对接等方面加大服务,培育民营领军标杆企业150家,对首次入选全国民营500强的企业和省民营100强的企业给予奖励;强化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制订出台《青岛市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全年培育雏鹰企业150家、瞪羚企业80家、隐形独角兽企业12家、独角兽企业1家,对省独角兽企业给予奖励,举办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等提升影响力。
推进民营转型“新动能”
助力民营和中小企业出海:打造“出海”工作体系,开展“青帆远扬”行动,组织企业赴国外对接考察,研究设立国际会客厅,推动企业参与链博会、中博会等。常态化开展融链固链建链对接活动,围绕重点产业体系,全年举办不少于20场对接活动,融合多方资源,加强项目跟踪落地;加快推动企业技改转型,完善技改细则,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购置设备,开展项目申报,按比例奖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升级研发平台,制定“一企一技术”认定细则,深化校企协同,2025年组织不少于两场产学研对接;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条,激励区市培育,做好集群申报辅导,2025年新认定省级2—3个、国家级1—2个;探索开展市级专精特新产业园评选,借鉴经验,培育认定特色产业园区,按照新标准开展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基地)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动四个细分行业60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遴选标杆企业100家。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于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