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15:聚焦
体验“乐学生活”、学习“四功五法”走进京剧艺术、“菜单式”选课满足个性化需求……~~~
体验“乐学生活”、学习“四功五法”走进京剧艺术、“菜单式”选课满足个性化需求……
让劳动教育实现最“优”成长
宁夏路第二小学京剧课表演。
启元学校家校共育课堂。
八大峡小学劳动课。

  将“劳动教育”作为撬动学校系统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支点;把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作为家校共育的目标;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特色、以传统文化传承为亮点、以红色基因融入为出发点……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近年来我市中小学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德育品牌”代表,形成品牌引领,着力在主题教育上下功夫,让孩子们在家校社育人合力中有品格、有爱心、有理想目标,向上向善向美,实现最优成长。

  劳动+科创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针、线、布、剪刀、尺子、小米,几天前在八大峡小学五年级课堂上,同学们早早准备好了缝制沙包的各种材料。测量、裁剪、缝制、装米、封口,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个个漂亮的沙包在同学们手中诞生了。一个小小沙包的制作让同学们经历了真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缝制技能的理解、探究、反思和创造,达到以劳育人的目的。

  “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独特优势,感知劳动精神、涵养品格,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青岛八大峡小学校长胡繁华告诉记者,近年来学校以《乐学生活》劳动课程建设为抓手,全力构建家校社协同共建、共育的一体化劳动育人体系,通过“课程、实践、资源”三项突破,让“劳动教育”实现每个学生的最“优”成长。围绕劳动课标所提出的十大任务群,以周为单位,每个年级都会得到自己的劳动任务单。春种一粒籽,田间耕耘忙,每年春天,同学们最期待的劳动实践播种活动就要到来了,这也是学校《乐学生活》劳动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60块“试验田”,120个劳动小组……每一个学生都在校园里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播种实践基地。让植物种子、幼苗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安家,小种子种好后,学校还将指导学生制定《小组合作探究记录表》,通过观察、记录、养护等多元实践,发现大自然之美,探究科学之趣。

  “让劳动实践在家校社随处可见,让每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实质的提升。”据介绍,学校的《乐学生活》课程获评山东省优秀学校课程规划方案设计奖。胡繁华校长表示,接下来学校将着力“劳动+科创”教育,着力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培育更具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新时代好少年。

  走近国粹艺术

  “戏趣”德育

  在教室内一边打扫卫生,一边不自觉地哼起了京剧;40人的班级里每人都有自己花旦、老生、丑角的另一个独特身份;午休时间听着校园电台播放的京剧曲目,孩子们纷纷说“比流行歌曲好听多了”……宁夏路第二小学作为首批山东省传统文化示范校,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京剧艺术引进校园,在实践中探索“京剧”与“德育”有机融合。通过京剧文化进校园、校本课程的开发、特色社团活动的开展、京剧与学科融合探究等方面,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途径。近日宁夏路第二小学“以戏曲润童心育美德”入选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推广中小学美德教育典型案例的通知》,如今,京剧已经成为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喜爱京剧艺术的孩子也越来越多。

  “最初我通过‘京剧进校园’活动热爱上了这一国粹文化,随后我加入了学校京剧社团。现在我已经把京剧当成了自己最大的兴趣爱好。我想把京剧学好,成为小小传承人!”宁夏路第二小学三年级六班的丘雨铭说,“学习京剧不但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而且让我懂得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在校园里,像他一样的孩子有很多,纷纷把京剧列为了自己的兴趣或特长,他们告诉记者,从京剧学习中不仅认识了清正廉洁的包公、精忠报国的岳飞、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有勇有谋的杨子荣……还了解了爱国爱家的梅兰芳、不怕困难的于魁智等京剧名家艰苦学习、德艺双馨的事迹。京剧文化中体现的传统美德在学生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培养爱国情感以及优秀品质,充分发挥德育教育意义。

  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刘晓艳介绍,京剧艺术走进青岛宁夏路第二小学的6年时光中,社团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如今还形成了两个京剧特色班,学校特聘一支由高校教师、专业演员、表演艺术家组成的师资团队,采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京剧的“四功五法”,对塑造形体、强身健体和培养意志力以及人格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京剧艺术,学校自主研发了《玩转京剧》校本教材,每周开设京剧课,在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又通过画、听、唱、演、说、探等环节,将语文、数学、艺术、体育、英语、思政等各学科知识多元融合进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刘晓艳说。

  “放下手机”

  走进彼此“心里”

  “从去年参与了学校发起的‘养机场’活动后,这个好习惯在我们家一直保持下去了,现在每天晚上我和孩子都会按照‘家庭公约’,主动把手机或电子设备放进专门的盒子里,我会拿出至少一小时专心陪伴孩子学习、阅读或科创手工、游戏等,孩子越来越开心、我们的亲子关系也更和谐高效。”在启元学校的家长心理群中,一位家长如此分享道。在青岛启元学校,每个家长同样也是家庭教育的“学生”,2021年,在前期家长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启元学校家长成长学院成立,围绕素养能力、学科规划、升学指导、家长技能等四大主题构建了完整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家长培训的课程化。“1至9年级的所有家长,在每学期都可以‘菜单式’选择阶梯式家庭教育课程,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来满足家长个性化需要。”学校德育主任黄蕾说。

  启元学校的家校共育不仅有形式上的创新,更有系统的设计。学校每年在开学时开展全员心理筛查,建立一生一档掌握数据变化。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背后往往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学校积极争取社会专家资源,成立专家讲师团,同时拥有16名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结合家长们的诉求及时给予主题指导。而在不同年级的家长心理群内,心理老师可以随时为家长们科普知识、解疑答惑、分享亲子游戏,甚至一对一辅导。开展家长同伴互助式教育,相互传授家庭教育经验也非常重要,有一位就读于八年级的刘同学,从小学时期沉迷游戏到现在热爱阅读,他是如何实现蜕变的?原来,刘爸爸给他讲游戏人物相关的历史故事,每讲到精彩部分就让孩子自己去阅读探究,渐渐地,刘同学从沉迷游戏到爱上看史书。这样的教育细节被及时发现,刘爸爸也被请进其他班级,尤其是小初衔接的六七年级,给家长们分享教育经验。学校充分发挥学校九年一贯制优势,引导家长发挥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家长们,我们是青岛启元学校的老师,大家有任何关于学校或者家庭教育的疑问都可以说出来。”这样的交流场景也时常发生在学校附近的社区长廊和会议室。原来,这是学校的家庭教育服务站开展的“教响社区”宣讲,黄蕾介绍,“每次在社区宣讲时,很多路过的居民都会驻足观看,使参与人员更广泛和多元。服务站的服务形式涵盖一对一交流、主题讲座、特色沙龙、实践拓展等,更具实效性和多样性,是对学校家长工作的有效补充和延伸。”2022年,启元家校共育《谋划发展新思路,创设家校新阵地》入选青岛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优秀案例”。

  延伸阅读

  建好四支队伍

  助力全面成长

  3月21日,青岛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在青岛沧口学校举行。会上,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元韶强调,要让青岛的德育工作在全国创出典型,形成品牌,在德育工作执行方面,就要建好四支队伍。

  第一支队伍是班主任队伍,建立初任班主任、新秀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名班主任培养机制,设立班主任教研员,评选班主任教学能手等,形成层层递进的成长阶梯。

  第二支队伍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市教育局将在名师工作室评选中把思政课教师单列名额,要增加思政课老师参与教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加大培训力度。

  第三支队伍是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教师,每10个班要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教师。第四支队伍是全员育人导师队伍,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随班就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等群体,加强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成长向导,全面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学校供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今日看点
   第A03版:今日看点
   第A04版:蹲点报告
   第A06版:蹲点报告
   第A07版:城市更新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第A08版:都市圈
   第A09版:身边事
   第A10版:身边事
   第A11版:文娱
   第A12版:体育风
   第A13版:观赛台
   第A14版:教育
   第A15版:聚焦
   第A16版:博览
让劳动教育实现最“优”成长
青岛早报聚焦A15让劳动教育实现最“优”成长 2023-03-29 2 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