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岛日报社(集团)数字报纸
A06:蹲点报告
~~~船主、“鲅鱼经纪人”、“渔三代”等讲述与沙子口鲅鱼的故事
“鱼”我同行 承载着满满乡情
船主、“鲅鱼经纪人”、“渔三代”等讲述与沙子口鲅鱼的故事
许方龙
王滋
董子艺
王祥斌

  在全国,很少有渔业小城像沙子口街道这样,因为鲅鱼而声名远播。提起鲅鱼,似乎每个沙子口人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昨天凌晨,在沙子口国家中心渔港紧张而刺激的争“鲅”大战中,早报记者抽空采访了几名业内人士,他们提起沙子口鲅鱼,都是满满的爱。生于斯长于斯,一条鲅鱼成为很多人寄托家乡情的重要载体。

  船主许方龙

  春鲅鱼占年收成三成多

  “我老丈人段存民是沙子口老一辈的渔民,当年他从摇着船橹出海钓鱼,再到开着小挂机的木船,到拥有收鱼船,50年的风雨捕鱼路见证了沙子口的渔业发展。12年前,我从他手中接过这份事业,一直经营到现在。”37岁的船主许方龙说。

  许方龙原先是一名公司职员,12年前被老丈人的牧海故事所征服,毅然选择回家继承老丈人的事业。对于许方龙来说,这份传承起初并不是一段愉快的经历。“我第一次跟着老丈人外出收鱼,因为晕船吐得一塌糊涂,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出海收过鱼,但是这份事业我接了下来。”

  谈起12年的收鱼之旅,许方龙说,单单从头船春鲅鱼的收购量来说,刚开始几年比较多,2014年到2016年产量有所减少,近年来产量又多起来。“主要是因为禁渔期等政策保护力度越来越大,使得渔业资源不断被保护,让渔民有了很好的生计。这些年,国家对渔民的政策也是越来越好,我们用上了北斗导航系统,捕鱼更加精准。”

  “伴随着沙子口鲅鱼节的名气越来越大,沙子口鲅鱼成为了一面金字招牌,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而来购买,也让我们渔民的底气越来越足。”许方龙说,现在可以说是全国春鲅鱼都要往沙子口集中,沙子口鲅鱼的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全国春鲅鱼的价格。“因为产量增加了,头船春鲅鱼的价格从10多年前的每斤55元,已经降到了现在的不到40元。”

  “每年春鲅鱼的收成,占到了一年渔汛收入的三成多。我在沙子口收鲅鱼12年了,我也是沙子口鲅鱼节的见证者,因为政府的渔业政策越来越好,我们渔民的日子也是越来越好。”许方龙说。

  “鲅鱼经纪人”王滋

  沙子口鲅鱼名气越来越大

  沙子口鲅鱼热也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行当——“鲅鱼经纪人”,王滋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多年前就与荣成、江苏等地的4支船队建立了合作关系,共有40多艘捕捞船、6条收鱼船。在他的努力下,每年荣成、江苏等地捕捞船收获的鲅鱼,早早地就会运到沙子口国家中心渔港,“原先当地捕捞的鲅鱼都是存放在冷库中,等到冬天才销售,而青岛本地的捕捞船、收鱼船需要在4月初才能出海,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岛城市民可以提前一周多吃到新鲜鲅鱼。”

  “我在沙子口批发鲅鱼已经有8个年头了,这些年给我的感觉就是沙子口鲅鱼越来越好卖,这跟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大力推介鲅鱼节、积极传播孝道文化有很大关系。”王滋说。

  王滋还举了一个例子,因为沙子口鲅鱼节所承载的孝道文化,使得鲅鱼成为孝道文化的情感纽带,为此顺丰专门定制了鲅鱼包装,每年都把大量沙子口鲅鱼发往全国各地,沙子口鲅鱼节成为了崂山乃至青岛的一张文化名片。

  “每年鲅鱼上岸后,就会吸引众多市民前来选购。只要渔船靠岸,沙子口鲅鱼就不愁卖。”王滋说,“每年春鲅鱼只能经营一个月,对于每一名从业者来说都是很辛苦的,每天凌晨最忙碌,但大家都是乐不知疲,因为大家都很热爱这个产业,有干劲,有期盼。”王滋说,他的作业船和收鱼船已经出去了一半,“争取让市民吃到更多新鲜的春鲅鱼,我们会一直努力下去。”

  “渔三代”董子艺

  公司职员改行卖海鲜

  “我姥爷是村里修船的,我父亲也是渔民,算起来我应该是‘渔三代’。”在沙子口国家中心渔港,好不容易抢完鲅鱼后,鱼贩董子艺笑着说。

  董子艺原先在岛城一家公司干管理工作,后来回家生孩子后就辞职了,“我家里有渔船,原先上班时就经常给朋友捎沙子口的海鲜,每年销量也不少,后来妈妈就建议我干脆卖海鲜。”

  性格泼辣的董子艺说干就干,在汉河社区开了自己的门头房,“从小耳濡目染,上大学期间我学习的是市场营销,对于卖海鲜适应得很快,关键是作为沙子口人,对于当地海鲜更了解,销售起来也知道卖点在哪里。”

  “有的客户一下子要了20多条大鲅鱼,今天的销售情况不错。”昨天凌晨,董子艺抢购来的800斤大鲅鱼一上午就卖完了,不少客户把春鲅鱼发往外地,她负责帮忙发货。当天,她还订了上千斤立虾,很快也卖完了。“我家里有3条作业船,还有两条收鱼船,每年开春、秋天都是特别忙碌的时候,去年春天我最多一天卖出去上千斤春鲅鱼。”

  “每天看到很多海鲜经过我的手,运送到了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沙子口地道美味,我的心情就格外高兴。”董子艺笑着对记者说,“等到后期我们家里的渔船上岸,邀请你们上船来吃海鲜。”

  95后退役军人王祥斌

  子承父业成为船老大

  1995年出生的王祥斌,是沙子口鱼贩中的“新势力”,别看他年轻,他可是“渔二代”,更是一名退役军人。

  “我父亲是一名老渔民,他把沙子口人的勤劳、实在、勇敢传给了我。退役回到家乡后,我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一直到现在。”王祥斌说,现在家里有4条作业船,全都由专业船长来带队出海捕鱼。

  昨天凌晨,在抢完头船春鲅鱼后,王祥斌继续在码头上等着自己家的作业船靠岸。“我要负责将当天收获的立虾、八带等渔获批发出去,然后还要把批发来的大鲅鱼销售完毕,这样才算完成当天的工作。”

  王祥斌说,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后,他要忙着处理作业船的事务,还要负责渔业销售,工作的节奏很快,所幸有了军营的历练,让他面对再多的困难也是游刃有余,丝毫不慌乱。

  “或许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渔业生产,这个行业也确实很辛苦,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种传承。父亲从事了一辈子的渔业生产,他深爱着这个事业,我从他手里接过来,父亲很高兴,我觉得这本身就是我们沙子口人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王祥斌说。

  回乡发展这些年来,王祥斌发现,沙子口本地的船只规模有所增多,“原先沙子口的收鱼船比较多,现在作业船也增加了不少,有的船老大组建了多条作业船加两条收鱼船再加一条加油船的联合船队出海,这样可以更快地把鲅鱼等海鲜及时送回码头。”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陈勇 摄影 首席记者 孙启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青岛日报社
Copyright © right 青岛日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今日看点
   第A03版:今日看点
   第A04版:蹲点报告
   第A06版:蹲点报告
   第A07版:城市更新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第A08版:都市圈
   第A09版:身边事
   第A10版:身边事
   第A11版:文娱
   第A12版:体育风
   第A13版:观赛台
   第A14版:教育
   第A15版:聚焦
   第A16版:博览
“鱼”我同行 承载着满满乡情
青岛早报蹲点报告A06“鱼”我同行 承载着满满乡情 2023-03-29 2 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