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红娘”:

为技术和市场搭起“鹊桥”

段继文从事科技孵化工作10余年 为科技成果“量身定制”转化方案
青岛早报 2025年04月07日 杨健 纪宣呈

青岛早报2025年04月07日版面

段继文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拍摄/剪辑 纪宣呈

调研中,记者注意到岛城出现了一种新职业,有人称之为“技术经理人”,有人称之为“科技经纪人”,而从业人员更愿意形象地称呼自己为“科技红娘”。他们活跃在科技成果转化一线,提供从“技术端”到“市场端”的全链条陪伴式服务,畅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市工研院)创业服务部部长段继文从事科技孵化工作10余年,参与引进高科技企业百余家。作为一位专业负责且细致敏锐的“科技红娘”,她向记者分享了从业以来的拼搏故事。

既要懂技术又要懂产业

技术经理人也称技术经纪人,2022年作为新职业被纳入《职业分类大典》。“我们得懂技术、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招商、懂培育。”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创业服务部部长段继文笑称技术经纪人是“杂家”,但在某些行业细分领域又是“专家”,既要有发现好项目的眼光,也要有帮助公司搭建框架的能力,还要有能为公司寻找投资和市场的办法。从事科技孵化工作10余年来,她参与引进高科技企业百余家。在市工研院创业服务部,段继文带领团队依托平台优势,为科研人才和企业提供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和投融资服务,链接人才、资金、市场等各类资源,把更多“书架”上的技术变成“货架”上的产品。

控制器被称为“工业大脑”。在位于市工研院园区里的新型工控芯片与工业软件技术联合创新实验室里,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让“工业大脑”更加智能,一台小小的控制器就可以操控像巨人一样的风力发电机组,100%国产的技术彻底突破了我国在新能源控制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这家实验室就是由在市工研院支持孵化下的道莅智远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与两家产业头部企业以及市工研院四方共建的,致力于打造我国下一代能源工控与智能系统创新产品。

回忆起最初接触道莅智远公司的情景,段继文说,“当时通过朋友介绍,道莅智远公司的创始人找到我。我感觉这种技术非常前沿,却不是很懂。于是我立即开始学习研究、多方了解,论证商业前景。”围绕着成果转化这个核心,段继文和团队为企业搭建了梯度的初创企业育成平台和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可以同时满足企业创新发展和企业技术研发方面的需求。“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精准匹配、分层次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段继文说。在市工研院的培育和促进下,道莅智远与中车株洲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开展合作,开发的工业核心控制器完全自主可控,已在全国15个省的50多个场站应用。

“量身定制”转化方案

去年底,段继文获评2024年度“科技星探”,这得益于她在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建明教授团队研发的微生物光合固碳产能项目转化过程中,一路“牵线搭桥”,为项目找场地、找政策、找资金,项目需要什么,就积极对接什么,提供“全天候”服务。谈及这段成功的“牵手”,段继文感慨,技术经纪人至少要会“三种语言”:技术语言,能跟大学教授、科研人员对话,探讨技术解决方案;市场语言,听得懂市场需求,能在商业话语体系中推广技术的价值,实施商业策划和谈判;还要懂政府语言,熟悉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政策要求。

去年5月,微生物光合固碳产能项目参加“青岛好成果”之合成生物制造暨“海创岛城”产学研对接会,段继文带领团队帮助杨建明教授团队找融资、找场地、找应用。在投融资方面,推动成果团队与青岛喜海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接并获得股权融资,同时促成该成果团队10项成果专利转让,金额达数百万元。在成果转化方面,帮助成果团队成立喜海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为其提供中试研发场地及各项创业服务,助力开展吨级放大试验。在产业应用方面,帮助其对接青岛能源集团等企业进行市场应用。

短短几个月里实施快速高效的对接和落地,背后是做好各种“功课”的努力。“对于合成生物领域的关注和研究,我从前年就开始了,全国各地的相关产业大会都会积极参加,目的是了解产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只有做一个‘懂技术’的人,才能在时机出现的时候抓住它。”段继文告诉记者。对于微生物光合固碳产能项目,她耐心细致地了解技术转化的可能性,并全面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同时摸清企业创新需求,最终“量身定制”转化方案,提供资源、政策和投融资等方面的支持,使供需双方相向而行。

段继文并非单兵作战,而是依托平台优势,有效地运用海洋科技大市场和市工研院资源优势,一步步帮助企业解决小试、中试这些公共研发需求,帮助企业未来更好发展。喜海生物联合创始人董效飞介绍,“目前企业已完成100L、1吨发酵放大中试,正在推进全面规模化工业量产。入驻市工研院后,我们借助其‘超前孵化体系—产品工程化体系—全链条孵化体系—企业赋能体系’成果育成孵化模式,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合成生物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上。”

用创业的心态服务创业

“带初创企业参加融资对接会,让企业与投资机构建立联系,帮企业梳理更清晰的商业模式……我们主张用创新的方法服务创新,用创业的心态服务创业。”当好“科技红娘”并不容易,段继文坦言,每一项科技成果转化的落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开始我也不会看项目,走过不少弯路,可以说是从失败中积累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才拥有了现在的筛选标准和经验。比如,创业者的团队应该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有怎样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核心技术能否匹配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验证,以及是否能顺应整个大环境、产业方向、政策利好等,这些都要心中有数。”段继文说道,刚开始时很难做到所有赛道领域都懂,为了提升技术经纪人的技能,她通过广泛阅读研究前沿报告,了解青岛乃至山东省重点产业发展情况,“国家重点发展什么,我就学什么”,来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认知和服务模式创新,终于成为联动技术端和产业端最信赖的伙伴。“未来我们会更加充分地利用市工研院和海洋科技大市场的平台,通过和京津冀国创中心加强产研对接,提升资源整合能力,精准匹配供需,做好双方坚实合作的纽带和桥梁。”

技术是成果转化的基础和根基,技术经纪人的商务能力是必备,再加上丰富的可调配资源则能点石成金。市工研院是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市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连续多年获得国家A类优秀孵化器。自2013年启动起来,始终聚焦“高精尖”“硬科技”,已累计培育高科技企业600余家,打造全链条培育体系,构建定制化创业服务体系,形成了“技术转移+产业孵化+创业培训+金融赋能”四位一体创新创业生态,助推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全市孵化器创新发展。

相关链接

全国首创培训模式提升专业能力

从实验室“挖宝”,对接产业需求,成就“科技姻缘”,技术经纪人付出不少。如何提升技术经纪人专业能力,壮大队伍、激发活力?青岛海洋科技大市场在全国首创“一课双证”模式,2024年举行首期海洋技术经纪人培训,融合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大纲标准及创业孵化从业人员培养课程要求,培养“技术经纪人+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业人员”双证人才50余人。培训班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条,采用“1+N”培养体系,“1”是1套课程,突出应用导向,为海洋技术经纪人量身打造1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培训课程;“N”是N场实践活动,提供产学研对接、科创沙龙、企业需求挖掘等N场线下实践机会;同时,将参训合格后的技术经纪人纳入海洋科技大市场人才库,助力海洋技术经纪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本版撰稿摄影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健 实习生 纪宣呈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观海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