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明在老伴与儿女的陪伴下,到鸭绿江故地重游。
张玉明在烈士英名墙上寻觅战友的名字。
扫码观看相关视频
剪辑 记者 肖梦婕
青山静立,待英魂归来。11月29日,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43位烈士,阔别七十余载终回故土。莱西老战士张玉明,身着熨烫齐整的军装,佩挂军功章,庄重地伫立在迎接队伍中,缓缓地在烈士英名墙上寻觅,口中念叨着战友的名字。当“宋反贵”的名字映入眼帘,老人的眼眶瞬间噙满热泪,向着墙上的名字敬上军礼……自2014年首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张玉明便心心念念能亲自接战友回家。“我准备迎接他们回家,已经盼了十年。”简短的一句话,饱含了老人无尽的思念,七十余载光阴,他想亲口把心里话说给战友听。
找到战友名字热泪盈眶
“这70多年来,我一直都在想念他们。”在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93岁高龄的张玉明如同一座坚毅的丰碑,早早伫立在凛冽的寒风之中。室外温度近零下10℃,但岁月沉淀的战友情谊如炽热的火焰,在张玉明老人心中熊熊燃烧,驱散了严寒。他说:“接战友回家,再冷我也得来。”
岁月悠悠,难掩往昔烽火记忆;时光流转,不灭战友深切眷恋。张玉明的女儿张平告诉青岛早报记者,父亲心中始终思念着那些曾并肩浴血奋战、英勇捐躯的战友。当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消息传来,张玉明内心无比激动,精心筹备之后,在仪式当日,张玉明在老伴与儿女的陪伴下,早早抵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今天来这里迎接我的老战友。”张玉明的声音低沉而凝重,缓缓踱步于烈士英名墙之前,口中轻轻念着两位魂萦梦绕的战友名字,目光急切而执着地搜寻着,然而久久未能如愿。
就在那一瞬间,当“宋反贵”的名字意外映入眼帘,老人的眼眶瞬间噙满热泪。那泪水,是跨越漫长岁月的思念,是对生死与共往昔的深情回眸。他以颤抖却坚定的身姿,向着墙上的名字敬上军礼,那军礼,敬的是战友的不朽英魂,敬的是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敬的是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的英雄篇章。在这一刻,英魂归乡的欣慰与对逝去战友的缅怀,深深交织在张玉明老人的心间。
面对记者的镜头,张玉明说,自己这70多年来一直想念着战友们。这位93岁的老兵饱含深情、一句一叹,在寒风中“喊话”告慰战友们的在天之灵——“你们回到祖国怀抱,看看祖国的强大、看看现在的战士、看看现在的年轻人、看看孩子们……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幸福了,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70多年对战友念念不忘
12月1日,记者与正在鸭绿江的张玉明老人电话连线。电话中,老人的声音沉稳而坚定,话语间满是欣慰与感慨:这次迎接战友遗骸归国,终于实现了夙愿。提及在烈士英名墙上找到战友宋反贵时,老人长叹一声,道出心中的无尽思念:“这些年,牵挂之人又岂止宋反贵,我想找寻的另外两位战友虽然没找到,但当找到‘宋反贵’的名字时,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张玉明老人虽年逾九旬,思维却依旧敏捷,口齿清晰。“在部队时,我与宋反贵同属一排,却分处不同班……”时光流转,七十余载匆匆而过,可战友牺牲之惨烈场景,于老人心中仿若昨日之事。“当时感觉很痛苦,却又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离去……如今国家接他们归来,我发自内心地高兴。”谈及战斗经历,老人稍作沉思后,便讲起那段尘封的烽火岁月。
“我服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六军,部队于1952年至1953年间进驻朝鲜元山地区,全力备战反登陆作战。直至1953年停战前两月,投身金城战役。在那山头之上,我们连苦战两日两夜,150余人出征,最终仅40人幸存……”老人娓娓道来,似穿越时空重返战场,“周边全是山石,只能用铁锹掘出浅坑暂避。敌军炮火轰鸣,飞机狂轰滥炸,战士们唯有默默承受,将生死置之度外……”说到牺牲的100多位战友,老人声音哽咽。此役,张玉明身负重伤,手指被子弹贯穿,头部遭炮弹碎片击中。
“记忆深处,有位年长我一岁的战友,遭炮弹重创,身躯半残,痛苦呼喊几声后,便溘然长逝……”忆起战争的残酷无情,老人泪水潸然,“战友之间亲如兄弟,彼此扶持照料。我苦苦寻觅的那位战友与我同龄,生日比我大一些。我17岁投身军旅,懵懂无知,幸得他如兄长般关怀。”老人微微停顿,沉浸于往昔回忆,那并肩作战、生死相依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谈到此次的来意,老人的语气变得庄重,他再三强调:“此行的目的,就是想和战友们唠唠。是他们的牺牲换来我们的幸福生活。看看如今日益强盛的国家,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啊。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铭刻在国家的历史长河中,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老人的声音微微颤抖,那是对战友的深切缅怀,也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无限敬意。
身体力行宣讲红色故事
张玉明是莱西市人,1948年10月参军,1954年10月入党。先后参加过青即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华中南战役、大西南战役、抗美援朝等诸多战役。今年6月,青岛早报记者就曾到张玉明老人的家中,对他进行专访,并以《子弹击穿手指仍继续战斗》为题进行过报道。当时,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老人唱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虽然韶华已经不再,声音已经沙哑,但战歌依然嘹亮。
“在抗美援朝作战期间,没睡过一次安稳觉,没吃过一顿温饱饭,这都是正常现象。”回忆起70余年前的往事,张玉明刻骨铭心。抗美援朝结束回国后,每每想起曾经参与过的那些战斗,他的内心就十分激动。“我常常教育子孙,生活在今天幸福的生活里,不要忘记牺牲的那些英雄们……”张玉明常常这样说。在张玉明女儿的家里,许多老照片摆在客厅里,张玉明时常拿着这些照片向自己的儿女们讲述战斗故事。
老人的女儿张平说,从部队回到地方后,父亲最惦念的就是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他每年都会亲自到战斗过的地方走一走,去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和“战友”说说新时代的变化。每年的6月,张玉明总要到革命烈士陵园,祭拜在解放青岛战斗中牺牲的战友。1957年,立过多次战功的张玉明回到莱西店埠镇张家横岭村,投身家乡建设,先后担任村大队长、党支部书记20多年。他经常给村里的年轻人讲战斗故事,村里不少有志青年也报名参军。这些年,村里先后有20多人参军。这么多年来,张玉明言传身教,带着家人们做公益、慈善。遇到地震、疫情等,他总是第一时间捐款,他说虽然自己现在老了,但是国家、人民有需要,他还是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张玉明说,只要自己能动,就会把战斗故事讲下去。这些年张玉明每年都会来到学校、企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红色革命故事。
/ 延伸 /
981位在韩
志愿军烈士魂归故里
2013年,中韩两国本着友好协商、务实合作的精神,达成了将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的协议。2014年3月28日,首批43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从韩国仁川踏上回家之路,烈士的遗骸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了铭记这些“最可爱的人”,2014年,国家首次公布经核实整理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名单,同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墙落成,志愿军烈士的名字被镌刻在138块黑金砂花岗岩上,昭示着烈士们的英雄壮举和不朽忠魂。2014年以来,中韩双方已连续11年成功交接981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