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影像承载岁月温情

从绒布厂配料工到摄影记者 “眼睛和心灵”成为隋以进最好的“摄影器材”
青岛早报 2024年11月12日 周洁 杨常林 王璐

  隋以进

  摄影作品《崂山》

  摄影作品《路口》

  摄影作品《家有喜事》

  扫码观看

  相关视频

  拍摄/剪辑

  记者 肖梦婕

  每一张照片,都是时光的标本,记录着不可复制的瞬间,更承载着岁月的温情。一如隋以进手中的相机,虽然不断升级更新,聚焦的画面哪怕早已淡出记忆,但这些永远消失、无法复制的瞬间却留存在影像之中,正如摄影大师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所言:“是如此微妙的现实,以至于它变得比现实更真实。”

  自制相机完成摄影初体验

  如果用刻板的印象来定义摄影师的话,应该是身着摄影背心、背着“长枪短炮”的观察者。但在相机尚属奢侈品的年代,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并非易事——除了价格不菲,还需要凭票购买。父亲借回来的一台相机,有如魔法般打开了少年隋以进的视野,“它是如此的神奇!”这个黑匣子之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魔法师,竟然可以在耀眼的光芒中记录下转瞬即逝的瞬间?于是,不过十几岁的隋以进天天泡在市图书馆寻求答案,“那时候的市图书馆在大学路上,也就是现如今的市美术馆所在地。我翻遍了图书馆,只找到两本与摄影有关的图书,一本是《摄影基础知识》,一本是《照相机的基本原理》。”时至今日,隋以进仍然记得两本书的样子,都是32开的小册子。他翻来覆去地看,吃透了原理后,竟然自制了一台135相机。

  照相机运用的是凸透镜成像原理。隋以进凭借粗浅的物理学知识和超强的动手能力,找来一个凸透镜,利用太阳光测出焦距,计算出各个光圈的直径,在薄钢片上打上不同口径的小孔,再逐一测试出快门速度。外壳则采用三合板,内里涂上黑色油漆,为了防止反光还需进行打磨,之后再用熬制的水胶把它们粘合到一起。唯一需要花钱买的,是一个名叫“八牙轮”的小零件,能挂住胶卷上的小孔,转动一圈,就完成了进胶卷的操作。“后来还做了一个可任意调节的光圈,当然,这个过程中浪费了不少胶卷。”隋以进笑言。

  那时的隋以进刚上初一,制作完成的手工相机却有着不错的成像效果,他也因此成为班里的“摄影师”,“给班上同学和亲戚朋友都拍了不少照片。”直至隋以进有了一台海鸥4B相机,那台自制的相机才逐渐搁置。因为青岛气候潮湿,水胶日渐失效,自制相机的外壳早已开裂,现在仅留存下手工打造的光圈、快门等散件。

  两张实习作品助他崭露头角

  1978年毕业下乡,1979年回城就业,隋以进被分配到了青岛绒布厂。在染整车间,隋以进的工作是配料,每天跟颜料打交道。摄影的特长让他成为厂子里的“香饽饽”,宣传科、团委和工会动辄喊他去帮忙。

  1983年,青岛日报社举办通讯员学习班,隋以进成为学员。“当时授课的老师都是报社的资深摄影记者,学员120多人,集合了青岛各个行业的摄影骨干。”隋以进在学习班两次实习拍摄中崭露头角,获得了进入专业摄影领域的机会。

  一次是在鲁迅公园,老师带领大家去拍摄一位在海边作画的小姑娘。隋以进选择逆光拍摄,没用闪光灯,也没用反光板,而是以剪影的方式勾勒出海天的光影、树影的摇曳以及姑娘头上戴的帽子,构成了一幅生动有意趣的照片,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次是去帆布厂车间拍摄两位劳动模范,车间里光线很暗,大家都在用闪光灯进行补光,但是如此操作,人的面部变亮了,背景却一片漆黑,无法反映工作环境。熟稔车间生产环境的隋以进选择使用自然光,“速度慢一点,光圈开到最大。”隋以进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用的是八分之一秒速度和3.5光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拍摄其中一位女劳模时,隋以进则注意到她下巴上长了一个小脓包,为了防止发炎,这位不拘小节的女劳模直接涂上了紫药水,“许多人在拍摄时没注意,结果拍出来的女工下巴上好像长了胡子,令人忍俊不禁。”为了隐去“胡子”,隋以进利用光影拍摄侧脸,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这两张照片被作为优秀学员作品刊发在《青岛日报》上。

  两次实习拍摄,让青岛日报社的摄影负责人记住了这个表现优异的小伙子,“当年年底报社就让我去‘帮助工作’。”1992年,隋以进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摄影专业学习3年后,正式进入青岛日报社,成为《青岛画报》的专职摄影记者。

  ■幕后故事

  用眼睛和心灵进行拍摄

  “摄影师是一个绝妙的当代人,透过他的眼睛,现在变成过去。”曾因系统、精确、详尽地拍摄迅速变化中的纽约市面貌而闻名的摄影师贝伦妮斯·阿博特如是说道。同样,在隋以进的摄影镜头中,那些定格的瞬间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风景,在市直机关会议中心,悬挂着他用当时青岛唯一一台120转机拍摄的长达20米的崂山风景图;一张名为《沐金》的栈桥风光照几乎成为城市外宣的代言照……还有更多的照片,不仅诉说着故事,更承载着岁月的温情。2018年,由山东省档案馆联合山东人民出版社共同推出《镜光岁月——摄影家眼中的山东改革开放40年》大型画册,特邀隋以进以光影为证,讲述光阴的故事。在《黑白记忆》篇章中,隋以进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的“风景”:有农民走进中山路红波家用电器商店购买电视机的画面,折射的背景是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手中有钱了;有青岛人在第二海水浴场沙滩上练习柔道的火热场面,一批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从这片沙滩走向世界赛场……这些精彩的老照片如同“时代日记”。“我们在无意间记录下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弥足珍贵之处在于最精妙的还原也无法演绎出当时的精神状态。”隋以进如是表示,这等“再现”纤毫毕现地复原了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场景、环境、人物、事件,重看这些画面,它的绝对真实提醒着我们勿忘来时路,不负今朝景。

  近些年来,隋以进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大画幅摄影上,这等返璞归真的技术流拍摄方式更像是他对年少时痴迷研究相机原理、构造的一次回望,“是回归摄影初心的高级形态。”隋以进坦言,不论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拍摄,“当摄影发烧友们与我探讨应该使用什么设备时,我的答案一定是眼睛和心灵。”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周洁 杨常林 王璐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