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
长篇小说《27天:烽火记忆》是一部描写八路军白衣战士的作品。在以往的抗战文学作品中,鲜见这类题材。可以说,该书的出版丰富了抗战主题的文学宝库。
这部作品有着众多真实的人物原型,是一部基于珍贵史料的英雄叙事。小说分为“血色记忆”“八路军的兵”“利剑行动”“将军墓之战”和“27天”五部分,前四部分描写主人公王巧春历经磨难和战火洗礼,从流浪儿逐渐成为优秀八路军战士,有着时间和故事情节的延续性。“27天”则是作品大结构中相对独立的小结构,之前的铺垫渲染,在“27天”中得以厚积薄发,升华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1942年5月,日寇对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发动血腥残酷的“春季大扫荡”,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医院在芦沟的秘密病区遭到疯狂进攻,大部队被迫向深山转移,24位重伤员只能隐藏于“老虎洞”。留守的医护人员,在运送新伤员的过程中陆续牺牲。看护重伤员的重任,落到了王巧春一个人身上。开篇设置的悬念,让读者对王巧春有了牵挂,一下就进入“追剧”式的阅读状态。但接下来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巧妙地依据王巧春的回忆,采用第三人视角的插叙丰富故事情节,让读者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了解错综复杂的抗日形势,了解冀南地区的风土人情,透过悲壮的烽火岁月,真切地解读王巧春的成长历程。极富艺术魅力的叙事技巧,体现了作者对重大题材的驾驭能力。
王巧春14岁参加八路军,得知部队要执行“利剑行动”,在老城流浪过的他,以熟悉地形、熟悉城内情况为由坚决要求参加。在进城过程中,他经受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凭借熟悉情况的优势,机智地骗过敌人,也拯救了行动小组成员叶连长和梁医生。而梁医生假装阑尾炎发作,骗过敌方医生的对症检查,也让王巧春对梁医生刮目相看。进城后,梁医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为段参谋实施手术,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又让王巧春见证了奇迹。在叶连长带领下,行动小组全体成员相互配合,出城时火烧军马场,不仅带出了情报和药品,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通过这次任务,王巧春向叶连长学到了许多对敌斗争经验,以及勇挑重担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同时,他也被梁医生胆大心细不言放弃的精神所感染,萌生了想要学医的想法。
参与完成“利剑行动”,王巧春跟随卫生队周副指导员向后方转运重伤员。途中,他们发现敌人冒充八路军设卡,想要拦截我军送情报的通信兵。王巧春化装成当地老百姓骑马渡河返回,面对假八路军的盘查,他将计就计说给山上的游击队送马,让敌人不得不放行。得益于他行动迅速,不仅挫败了敌人的阴谋,还引导部队彻底剿灭了这股敌人。经此一役,王巧春认识到对敌斗争的复杂与残酷,为日后对敌斗争积累了经验,最终成为一名成熟的八路军战士。
“27天”是王巧春从军后最严峻的时刻,他信念坚定、医者仁心、果敢顽强,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时的他,因为眼睛受过伤难以参加一线作战,经过培训成为医院的看护长。眼看着梁医生、周副指导员等战友一个个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王巧春无比悲愤,又有些手足无措。面对凶恶的敌人他并不害怕,但没有药品,缺少粮食,他一个人要保护这么多重伤员,该如何应对接下来的日子?
为术后伤员更换敷料和绷带,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从清晨开始,忙完这些日常工作,时间已经到了次日凌晨3点,然后他要背上很多军用水壶离开山洞取回山泉水供几十号人饮用,还要去小溪边清洗绷带和伤员的衣物。危险环伺间,王巧春躲过了敌人,却遭到野狼的袭击,经历了一番搏斗才得以摆脱。日复一日,山洞内储存的粮食已然耗尽,王巧春就去山林里采野果、挖野菜,而这些采摘痕迹被敌人发现,引来了一次次拉网式搜山。一次,外出的王巧春被敌人抓住了,他灵机一动,拿出当地小学的课本证明自己是当地老百姓,伪军潘队长意识到王巧春的身份可疑,还是放过了他。正是靠形形色色的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帮助,王巧春找到了食盐,找到了草药,找到了打火石,解决了伤员伤口感染的大问题。
待到芦沟重新回到八路军手中,王巧春已经坚守27天,24位重伤员一个都没少,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奇迹。
《27天:烽火记忆》的作者安东宁夫是杭州作家,也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丰厚的医学专业涵养,对于作者塑造八路军医护人员的人物形象,提供了非同于一般小说家的坚实基础,涉及医学知识的相关细节更为真实可信。虽然如此,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于安东宁夫来说,不是一次简单的历史回溯,更是一场心灵的回归之旅。芦沟的村干部曾深情地对安东宁夫说:“我们尽最大努力把这些残墙碎瓦保存下来,是想竖立一座纪念碑。”与之相呼应,安东宁夫也倾尽全力完成了《27天:烽火记忆》,以此致敬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抵御外侮的钢铁意志,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的文字为八路军白衣战士竖起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作者简介:李仲,青岛琴岛作家协会会员。